「本文来源:吉林日报」
走进桦甸市八道河子镇杉松村张洪臣的玉米地,地里一群大白鹅欢快地嬉戏着,煞是喜人。“你看,现在地里的草很少,这都是这群‘帮工鹅’的功劳。”
这几年,张洪臣探索出一套种养循环模式:每天只在晚上喂一次鹅,白天则把大鹅赶进玉米地,去吃地里的草和玉米叶子,鹅的粪便直接排到地里全做肥料。这样一来就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投入。
成本降低了,效益就上来了。今年,张洪臣的养殖规模达到只,“按照当下的市场价格,纯收入10万元没问题。”
5年前,经过考察,张洪臣决定发展大鹅养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当年养了只,“头一年养,不敢多养,养这些也不耽误种地。”大鹅食量大,单靠喂养,成本太高。张洪臣才琢磨出这个种养循环的好办法。
尝到甜头的张洪臣,第二年就把养殖规模增加到只。“等到玉米长到一人多高时,就把鹅放进地里。鹅吃饱了就在地里趴着,粪便全留在地里,成为玉米的有机肥料。玉米秆下面的叶子被吃光,还有利于通风,促进玉米成熟。”
大鹅“傍”玉米,种养“笨”循环。张洪臣告诉记者,这种饲养方式,既节省农药化肥投入,降低养殖成本,还可以提高玉米产量,一举多得。“这个路子对,我计划明年把养殖规模扩大到1万只。”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