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刊头题字姚景林第期
儿时的端午节
□吕国华
又是一年端午到,看着超市里琳琅满目,各色各样的粽子,肉的、素的、甜的、香的,蛋*的……任人选购,不由得想起了儿时的端午节。
我们知道,一个传统节日的到来,往往伴之而来的就是相应的美食和风俗,但不同地域风俗和美食是不同的。所谓一方水土一方风俗。我来说一说我的家乡不一样的端午特色吧。家乡人习惯称端午节为“五月单五”,家乡人的端午节美食不是粽子而是油炸糕,家乡人叫炸糕也不叫“炸糕”,而叫“油糕”。儿时的端午,根本不知赛龙舟也不吃粽子,我甚至都没听说过这些风俗,更不知屈原和汨罗江,只知道香甜的油糕和五色的花花线,还有挂在脖子上的用花丝线串起来的猴布串,当然还有挂在各个屋门头的艾草。
先说油糕,童年时代的家乡,缺吃少穿,一年也就只能吃上一两次油糕而已。但端午节是必吃的,有时候过年或正月十五也会吃点儿。不过有些人家节俭,即使是在端午节也不能敞开肚子吃饱油糕,只是在端午节象征性的炸点油糕应应节气。由于吃的少,家乡曾流传着关于不会吃油糕的一些笑话,其中说是有个人没吃过油糕,对着圆溜溜刚出锅的油糕,不知从哪下嘴,当有人告诉他手拿着直接吃的时候,他拿起来一口咬下去,不但被油糕里的热糖浆把嘴给烫了,同时还把里面的糖浆挤流到了胳膊肘上,他连忙举起胳膊伸嘴去舔糖浆,这时举起来的手中油糕里的糖浆又顺着脖子流到了脊梁沟里了,烫的他直跳,嘴里还直呼“油糕还咬人啊”!就这也舍不得扔掉手里的油糕。想想这个场景是多么可笑又可怜,那个时代真是有点“视糕如命”啊。
儿时,油糕不仅是端午节必吃的美食,而且是亲戚之间单五节日前互相馈赠的礼品。吃油糕象征着生活像油糕一样圆圆满满,甜甜蜜蜜,然后步步高(糕)升。于是临近端午节,成了家的儿女们都要给长辈送油糕,以示孝顺和祝福,亲朋之间也要互相祝福。就是到现在,虽然吃食已经非常丰富了,很多年轻人也都改吃吃粽子了,但端五吃油糕的习俗还仍然盛行,于是每当临近端午节,大街小巷都会看到更多炸油糕的摊子,并且还排起了等待买油糕的长龙,到处弥漫着端午香甜的味道,刺激着家乡人的味蕾和愿望。
除了吃油糕,家乡端午节还有很多风俗,大都与防瘟避邪祈福有关。北方农历五月古称恶月,每年蚊虫和时疫自此流行,在医疗和认知不发达的过去,祖先传承下来很多驱疫辟邪的方法,或者管用或者是迷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习俗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端午的习俗也大抵如此。一是花花线,儿时小孩子端午节必带装饰。花花线是用五色丝线搓成的花绳,届时要系在手腕和脚腕上。一般五月初一就先系一只脚腕和一只手腕,等到端午节那天早上另外的手脚也要全部带上。据说花花线是用来防蛇的,当然更有系住(保住)的寓意吧。二是带“猴布串”。给没有栽过疮子(栽种天花疫苗)的小孩子缝制一串“猴串子”,带在脖子上防瘟祈福,是端午的一大习俗。“猴串子”是把用红布缝制成的数个拇指大小的布猴子,间隔以花布缝成的榆钱,还有大蒜瓣等,用五色丝线绳串起来、像个项链一样挂在脖子上或者垂挂在胸前,据说带上猴串子,蚊虫、瘟疫、疾病绕着走。布榆钱应该是祈祷金钱的。我们小时候都带过猴布串,这也是端午节各家主妇手艺亮相的时刻,小孩子们互相攀比显摆,心情很是开心!
家乡过去曾传诵着一首端午儿歌:“五月单五不带猴,死了变个小老牛。五月单五不带艾,死了变个老太太;五月单五不戴花花线,死了变个小老汉”。从这首儿歌可窥见一斑,端午的这些习俗都是给小孩子(后代)祈求富贵平安的!端午节就要到了,无论是吃粽子还是吃油糕,希望南北不同地域的朋友们,生活都能甜甜蜜蜜,富贵平安!
作者简介
吕国华,赵都山里人,退休教师。喜爱文字,作品散见于报刊和多家网络平台。咱们村
年2月11日创刊
咱们村地球村-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无论您来自北国的小镇,还是南国的边陲;也无论您是生在东海渔乡,还是西漠村庄;无论是身在天涯海角,还是远在异国他乡,《咱们村》永远是您温馨的港湾;拿起您的笔,述说一下乡情、乡音,描绘一下家乡的美丽,讲述一下温情的故事,回忆一下曾经的难忘……编辑麦穗儿
《咱们村》编辑部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