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桦林传说
在北宋末年,在辉发河流域(现在苏密沟一带),曾居住一支强悍的民族。他们聚集在辉发河沿岸,逐渐形成了部落,在部落中有一位年轻力壮、阳光帅气的小伙子,他的名字叫瓦拉,族长有个聪明漂亮的小女儿叫干娃,他们相爱了。
老族长一直觉得,瓦拉虽然很强壮,但欠缺点历练,将来能否统帅部落,能否保护好干娃,一直困扰着他。瓦拉知道老族长的忧虑后,也日思夜冥,到底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本领强大起来呢?当时盛传成吉思汗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故事很多,瓦拉于是决心找到这样的大英雄,学习本领,便辞别了老族长,辞别了心爱的姑娘,拜师学艺去了。
寒暑易往,春秋交替,干娃等了一年又一年,终未见瓦拉回归。这时候,在北方日益强大的鲜卑族人,不断扩充地盘。老族长便决定带领部落南迁。
装点好行囊,准备出发这天,怎么也找不到干娃,原来干娃躲在一个背风向阳的山坡上,她是怕瓦拉回来找不到她,不肯离去,继续居住了下来。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可以照亮瓦拉回家的路,可是到了没有月亮的夜晚怎么办呢?于是,干娃便沿着瓦拉出走的方向,栽种了很多很多的白桦树,让洁白的桦树皮,照亮了瓦拉回家的路。如今,白桦林里的桦树皮特别的白,如果你想夜晚赏星星的话,再深黑的夜晚你也能借助桦树皮反射星星的光亮看见行走的路。
瓦拉跟随成吉思汗的队伍,骁勇善战一路向东,但心里一直惦记他的干娃,他的部落。他走得太远了,回来需要很久很久。回到部落的时候,已经不见了所有的亲人,他找到了这片白桦林,后来得知干娃因悲伤过度已经故去。瓦拉仰天哭喊着干娃,从白天到夜晚、再到白天,他的嗓子哑了,甚至发不出一点声音,瓦拉突然发现,每颗白桦树都长出来无数颗眼睛,他知道那一定是干娃,和白桦树相拥而泣,白桦树的眼睛里流出来很多的桦树泪。今天,桦树泪结的痂也叫桦树茸,这一带的桦树泪品质特别好,具有极强的保健和药用作用。传说,当年清朝乾隆皇帝东巡,还特意在此处停留两天,命人在这片桦树林采摘很多桦树泪,带回到紫禁城享用。
瓦拉悲伤了好久,从此不再离开,变成了一条河横卧在白桦林西侧,保护着这片山林,与他的干娃相依相守。这条河就是今天的发别河。
2、红叶小径传说
有一年,王母娘娘下凡来到人间,一住就是半年,眼见秋天已经到了,还是舍不得回宫。玉皇大帝在宫中左盼右盼,还不见王母娘娘回宫,心急如焚,于是他派了托塔李天王到人间寻找王母娘娘。李天王临走前,玉皇大帝对他说:“李天王,你不管用什么办法,一定要把王母娘娘带回天宫。”李天王带着任务到了人间,他东寻西找,终于打听到了王母娘娘的下落,并在一位老大爷的帮助下找到了王母娘娘。
见到王母娘娘,托塔李天王非常高兴,就对王母娘娘说:“王母娘娘,玉皇大帝在天宫等您等急了,请您快回宫吧。”王母娘娘很不高兴地说:“天宫冷冰冰的,一点乐趣都没有,你看人间真是热闹非凡,要不你也在人间多玩几天吧!”
托塔李天王生气地说:“您在人间玩了那么长时间,玉皇大帝都急了,非常担心您呀,您就快回天宫吧!”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中他们就打了起来。托塔李天王由于用力过度,一巴掌打在王母娘娘的脸上,鲜血像泉水一样从王母娘娘的鼻子里喷了出来,刚好溅到枫叶上。
顿时,枫叶被染红了,王母娘娘也晕倒了。托塔李天王担心王母娘娘醒来后还是不肯回去,没办法,只好用宝塔把王母娘娘装了进去带回了天宫。王母娘娘对人间的依恋、真情感动了枫树,为了祝福王母娘娘,每年的秋天,枫树都会开出满山遍野的、火红火红的枫叶。
3、友谊花海传说
相传,乾隆皇帝东巡吉林时,在小白山祭祀了长白山神。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乾隆皇帝虽然是“老北京”,但对祖先生活过的地方一刻也不曾忘记。
据说祭祀大典开始不久,一阵花香顺风而来,浓郁不失淡雅的味道,令人倍感振奋。祭祀后,乾隆皇帝急忙下令,命人寻找花香来处,方圆百里几经寻找,最终不得而归。
当天夜里,乾隆皇帝刚刚入睡就做了一个梦:梦中一白衣女子头戴鲜艳的花环,肌肤如雪,芬芳四溢的花香和白天所闻花香一致。
乾隆皇帝忍不住问白衣女子为何会如此芬芳袭人。
白衣女子答道,自己本是天宫的花仙下凡,路过苏密沟一处开阔之地,见此地富庶祥和,便轻挥衣袖,撒下一片五颜六色的种子,瞬时生出一处花海。因长白山一带山高林密,很难见到成片的鲜花齐放,所以花香飘过千里,弥漫整个长白山。说完便转身拂袖而去。
乾隆皇帝醒来后,心中一阵窃喜。第二天,就起驾前往苏密沟寻找梦中花仙所指引的花海。果不其然,乾隆皇帝一行人刚刚到达苏密沟一带,花香更加浓郁,一道飘香的彩虹映入眼帘,姹紫嫣红的花朵使乾隆皇帝心情大好,当即下令将此地作为采贡封禁地的后花园。
因“苏密”是满语“粟末”的音转,有天河之意,为了能够让“龙兴之地”的福祉长久地延续下去,便将此地赐名为“友谊花海”。
4、晓光民俗村
晓光民俗村是“十二五”时期,经国家民委组织专家评审,成功入列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这也是全市唯一一个入列该名录的村寨。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于朝鲜半岛遭遇饥荒和日本*的野蛮侵略,通过鸭绿江、图们江、朝鲜半岛上的朝鲜民族开始向我国东北地区迁入并定居。
年日*吞并朝鲜后,朝鲜大批破产农民迁入我国东北,民国年间,涌向苏密沟境内。
晓光村原名学校大队,年村*支部书记咸德福去北京参加全国农业“双先”大会,会前桂宇植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学校大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周恩来总理感慨的说:“你们学校大队旭日东升,应该叫晓光吧,以象征全村生产形势的发展”。
年为了纪念周恩来总理代表国务院给晓光作业区颁发的奖状(此奖状现保存在桦甸市档案局),由学校大队改名为晓光村至今。
5、乔家大院传说
桦甸市桦郊乡红星村原名“乔家大院”。抗战时期曾是东北抗日联*第一路*的会议遗址,毗邻西南岔抗联会议遗址,当地农民自发组织起一支神秘的民兵队伍,并且曾配合东北抗日联*第一路*总司令杨靖宇将*深入开展敌后工作。
闯关东时期,有一姓乔的大户扎根落户此地。当年,乔家是当地非常有名的爱国志士,以种地养鱼为生计,生活富足,人丁兴旺。
抗日战争爆发,东三省沦陷,各路义匪纷纷转投抗日队伍,以乔家三子乔龙江为首的民兵队伍,与抗日联*第一路*在西南岔汇合,与苏剑飞、刘三春等部队领导共同召开会议,成为了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抗日游击队伍,终年活跃在深山密林,为抗日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6、西南岔抗联会议遗址
西南岔抗联会议遗址,位于桦郊乡发别沟南部的西南岔沟内。年9月14日,中共满州省委巡视员金伯阳,经过艰苦跋涉,来到这里,会见了驻屯在该地的苏剑飞所部抗日义勇*(即“苏营”)。与苏剑飞、刘三春等部队领导共同召开会议,将“苏营”正式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南满第一游击大队,由苏剑飞任大队长,刘子尧任副大队长,刘三春任*委,周建华任宣传主任。壮大了*所领导的抗日武装。这支部队改编后,活跃在苏密沟、王家店、头道溜河、会全栈、老金厂、夹皮沟等地,是活跃在桦甸境内的一支重要抗日部队。
7、红旗四文物遗址
桦甸大地至少在三至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经过新石器时期的漫长岁月,大约到了两、三千年以前的青铜器时代,“西团山文化”的主人登上了桦甸大地人类活动的历史舞台。其主要活动地点在今松花江流域的木其河蹬山、地窨子、龙家崴子、帽山、狼头山、海浪布、金沙民主北山、常山太平、兴隆沟、苏密沟蘑菇园子、红旗四等地,建起了许多相距不远,且极为密集的聚落。聚落之间,在采集、农耕、狩猎过程中,人们有意无意地踏出了原始的路径。并遍布于聚落之间的山前台地上与江河湖岸边。
其中苏密沟红旗四遗址已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区,该遗址位于红旗四东南山岗和向北延伸岗梁的众多山包上,面积较大。地处山谷,蘑菇园子河发源于此,水源丰富,适合古代人类居住。在遗址区内采集到夹砂陶片和磨制石器。陶器为手制、素面、火候高等特点,石器采集到石斧、石刀、石剑的残段,石斧为棒状,刃部磨制。该遗址包含青铜时代西团山文化和汉夫余文化,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8、关门砬子传说
关门砬子位于桦甸市桦郊乡,远远望去,两岸山体相对,形成一道屏障,山体蜿蜒曲折,形态优美。
关门砬子是耸立在关门砬子水库一座大石砬子,像一扇紧关的大门。
早些年,正赶上多年不遇的大旱,日晒如火,树干地裂,村里那几眼井早就干底了。别说种地,就连老百姓喝水都得爬三十六节天梯,翻过几十丈高的关门砬子,到砬子后的泉眼取水,不少人为取水摔倒在砬子底下丧了生。
村里有个叫谷穗儿的小伙儿,他从小没有爹娘,是靠左邻右舍把他拉扯大的。谷穗儿心地善良,他不忍心乡亲们受苦,就自告奋勇要上关门砬子凿石打洞,把泉眼的水从关门砬子那边引到村里来,救乡亲们度过旱年。乡亲们听说后都挺高兴,大伙儿把舍不得吃的干粮凑在一个背篓里,把舍不得喝的水装在—只葫芦里,给谷穗儿带上,送他上了关门砬子。
谷穗儿在关门砬子上没黑没白地凿山,手磨起了血泡,脸晒脱了皮,谷穗儿还是不歇手。一篓干粮吃光了,葫芦里的水也喝得只剩一口,他依然没有放弃。谷穗儿—心要打通关门砬子,把水引进村。一个晌午头,谷穗儿又饥又渴,终于昏倒了。
太刚下山谷穗儿醒了,他听见耳边有个声音在喊他,睁眼—看,原来是—条扁担粗细的白蛇。谷穗儿感到奇怪,就问:“白蛇,你从哪来?’
白蛇说:“我是*海老龙王的三公主,九年前顺松花江出来游玩,游到这地方遇到了山怪,它要抢我做它的妻子,我不肯,就被山怪压在关门砬子底下,罚—千年旱刑,没想到你凿洞引水,正好打到我身边,把我救出来了。”
谷穗儿说:“那你就快回家吧。”
白蛇眼泪汪汪地说:“我身上还锁着条链子,走不动。”
谷穗儿—看,果然不假,白蛇身上拴着—条银闪闪的锁链子,—直通到一根银柱子上。谷穗儿挣扎着站起来,抡起大锤,使足气力,照锁链子猛砸下去,只见银光四射,锁链子被砸开。
白蛇还是不走,它说:“我已经九年没喝一口水了,没有水我是—步也走不动呀!”谷穗儿舔舔干裂的嘴唇,抓起自己的水葫芦递给白蛇。白蛇接过葫芦,把剩下的那口水都喝光了。说来也怪,白蛇喝了水后,迎风而长,—眨眼功夫就长成了一条银翅银鳞的白龙,它在谷穗儿面前摇头摆尾,还是不肯走。
谷穗儿又问:“白龙,你咋还不走?”
白龙说:“你救了我的命,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好好报答你,我给你一条龙须,得到它,你可以百病不生,长生不老。”
谷穗儿听了,摇摇头。
白龙又说:“我给你—片龙鳞,得到它,你可以得到数不尽的金银财宝,珍珠玛瑙。”
谷穗儿还是摇摇头。
白龙又说:“我嘴里有颗龙珠,我把它给你,你就能娶到世界上最漂亮的姑娘做媳妇。”
谷穗儿的头摇得更厉害了。
白龙奇怪地问:“那你要什么?”
谷穗儿答道:“要是你真肯帮忙,我只求你把关门砬子打开,把水引进村里,救救村里的乡亲们。”
白龙被谷穗儿的善心感动了,点点头,摆摆尾,表示愿意帮他打开关门砬子。
当天晚上,—更里江面上起了大雾,黑乎乎的,对面看不到人;二更里江水猛涨,几里地外都能见水声;三更刚过,就下起瓢泼大雨,霹雳闪电中,—条银翅银鳞的白龙从天而降,伸出利爪,向关门砬子抓去。
只听“咔啦啦”一声巨响,关门砬子被抓了一个豁口。白龙一弓身,驼起谷穗儿,腾云驾雾飞走了。
第二天,雨住天晴,云消雾散,绿缎子似的水从关门砬子的豁口直泄而下,浇灌着干裂的土地,救活了枯苗,使村里的乡亲们过上了比以前还好的日子。
9、汉代时刻
位于兴林村大五道沟屯的东南向阳山坡上,年10月,在开发苏密枫雪谷景区建拦河坝时,村民上山取石料,发现很多石头上面都有一块青苔覆盖,拨开青苔后,人们惊奇发现每块石头上都有符号,大小石头共计35块,占地平方米,石头上刻有众多的圆形、方形、条形、U型图案。字体呈长方,上密下疏,大小划一,行距相等,笔画粗细一致。同样两个字可以如出一辙,其结构严谨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其用笔瘦劲圆畅,委婉中见刚劲,具有端庄典雅之美。
年7月,经吉林省考古专家现场鉴定后认为,这是处遗址属于秦汉时期,距今-年。
秦代的石刻开辟了铭刻文字的新纪元,为汉代碑刻文字做好了铺垫,从而在其身后形成了我国书法历史上源远流长的石刻书法艺术的体系。
文旅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