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媒体看桦甸丨ldquo最后一道题r
TUhjnbcbe - 2021/6/2 18:02:00
桦甸发布时*/文化/生活指尖上的报纸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安居乐业——“最后一道题”怎么答?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年,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桦甸曾经这样问自己。

“贫困人口主要在农村,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是使命也是责任,同时可为乡村振兴奠下‘生活富裕’的坚实地基。桦甸市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聚焦阶段性任务,从产业、*策、治理三方面入手,找准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着力点。”桦甸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李德龙说。

从产业入手,抓好发展衔接。

在实践中,桦甸市努力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及主导产业,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了产业带贫益贫能力。突出设施改善、环境提升、产业发展,桦甸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7.78亿元,其中产业扶贫资金0.98亿元;实施整市推进项目4个、整乡整村推进项目49个,去年人均分红达到元,比年增加元,年均增幅33.8%。

省级贫困村八道河子镇新开河村的振兴即得益于该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目前,以该村为核心的旅游示范区已初步形成,示范区内名峰生庄、枫雪部落、森林慢谷等旅游景区声名远扬,去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额余万元。示范区同时为该村提供了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入少则五六千元,多则六七万元。

桦郊乡平安村贫困户杨万春靠着养殖包保干部送的鹅雏,养大鹅、卖鹅蛋,再加上公益岗收入、产业项目分红,一家人一年收入有3万多元。“从收入结构看,还是发展产业最给力。将来乡村要振兴,没有产业可不行!”杨万春说。

从机制入手,抓好*策衔接。

从实际出发,桦甸市总结梳理脱贫攻坚中成熟的实践经验,采取差别化的办法,对脱贫攻坚的特惠性*策实行分类处置,促使其向常规性、普惠性、长期性*策转变。留足低保等*策缓冲期,扶贫产业项目合作合同延至10年以上,出台《扶贫产业收益分配管理使用实施细则》等,从而增强了*策的延续性和扩展性,保持原有的扶贫*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更好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从治理入手,抓好服务衔接。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桦甸市努力将脱贫攻坚中形成的治理框架经过再创新后,形成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

为了夯实基层基础,桦甸市积极实施“薪火计划”,选拔配备村级后备人才人,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后备人才支持和有力的组织保证。“年退伍以来,作为一名*员、一名退伍*人,我一直都想多为村里和乡亲们做点实事。‘薪火计划’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我有幸被列为村书记后备,感谢组织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成长机会,我一定加倍珍惜,争取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两个战场上做出更大的贡献。”桦甸市金沙镇新华村后备干部王鹏飞说。

有效治理离不开法治建设。去年,在平安乡村创建中,桦甸市不断深化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打造吉林地区首家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个行*村实现法制学校、法律服务站、“一村一律”法律顾问制度全覆盖。随着管理与服务的有效加强,该市乡村法治氛围深厚,有效治理的局面正逐步形成。

回望年,桦甸市守诺前行,一路冲锋,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题”答得漂亮,为五年攻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前方还有乡村振兴在声声召唤——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愿攻坚的成就与经验化作闪亮的火炬,为桦甸照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征程!

来源:江城日报

编辑:迟学鹏吴鸿宇

编审:谢郑阳

总编:于海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媒体看桦甸丨ldquo最后一道题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