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广东岭南摄影大家陈富
TUhjnbcbe - 2021/5/31 17:50:00


  说起陈富,是深圳摄影界的一位“大人物”。据说,每当深圳有重要*务活动,各位领导聚齐之时,秘书长总会习惯性问一声:“陈富到了没?”这不仅是流传在深圳新闻摄影界的一个桥段,也的确是在此间*务摄影的现实。


  陈富,吉林人,毕业于南开大学摄影专业,高级记者,深圳特区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深圳市新闻摄影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深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算起来,陈富从吉林新闻界到深圳新闻界,主持*务摄影已有三十年,一百多位中外领导人和各方*要,都曾出现在他的镜头下。但,陈富的镜头里不仅仅有大人物,新闻照片仅仅是硬币其中的一面,硬币另一面的陈富,让人们看到的是他镜头下的苍茫大地,他镜头下的原乡故事。


  陈富的摄影,总是流露出一种朴实、悲悯、大气之风。没有奇怪的角度,没有夸张的镜头,更没有ps以后的那种莫名其妙夸张的美,倾注只是摄者累月积年的心血,饱含着感恩怀土的真情。


  他的纪实摄影作品《老乡》,记录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之初;记录了一片神奇的徒弟,即白山黑水天高地阔的东北农村。陈富在当年稀土少文的肥沃黑土地上,独具慧眼
  二百余幅黑白照片,虽无缤纷七彩,但有浓缩精华;非含风光旅游,却具独特风情;远离扎堆跟风,竟也别出心境;不乏苦涩印痕,却更多幸福足迹。《老乡》不仅仅是老乡,更是研读那个时期改革与发展中,那一方水土、那一方人的标志性摄影资料。


  如果说《老乡》背后,藏着陈富对乡土对逝去时光的深深热忱;那么,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大地》,藏着的则是陈富对山河大地的炽热情感。中华大地的千姿百态,有时像母亲一样慈祥博爱;有时如父亲一样沧桑豪迈;有时似娇艳新娘光彩洋溢还幸福浪漫;有时更好比青春小伙子动感活力又蓬勃气;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陈富的镜头下,得到了诗一样的表达。


  从吉林到深圳,北人南移的陈富,人生视野更加宽阔,探索空间更加深广,艺术表现力则更加老道。陈富抓住每一次飞行在蔚蓝天空上的“机”遇,瞩目东西南北中,写意橙绿蓝白红。既定格雪沃春华的黑土梦,也捕捉雨润秋实的*土*;既放眼高原、戈壁苍茫雄浑中的壮观天地,又凝视水乡、粮区晨光暮色里的锦绣田园……他在云端觅灵感,将万千气象尽收于自己的镜头之内。


  老乡,见老乡


  ——写在陈富《老乡》摄影作品集出版之际


  原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颖


  “老乡”两个字大有讲究。“老”是时间,“乡”是空间,时空变化中,我们与老乡相见,或在故土,或在他乡,或在陈富这个融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于一炉的画册里。


  陈富的这些照片,记录的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之初;记录的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即白山黑水天高地阔的东北农村。陈富把这些老照片留到今天,看得出这是他珍藏的一份无法割舍的乡情。


  陈富的照片,形式上分为两类。


  一类是农村报道,现在看来已然是历史文献。比如,田间怀念毛主席,地头批判“四人帮”,分田到户,还有那时的交公粮,卖余粮……这些都是不会再重复的历史场景,美的价值退到后边,真的价值成为首选。也就是说,它的文献性远高于艺术性。看这些老照片,还会发现,有许多照片是摆拍,有一种“假大空”的模式,这也是它的价值所在。因为,它产生于历史转型期,那些假表情与假姿态,恰是那个时代的真相,也是那个时代的新闻时尚。它从一个侧面说明,改革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另一类是乡村采风,这类风土作品是作者扎实的生活基础与精湛的艺术功力的反映。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陈富在东北工作,镜头一直对准农村、农业、农民,在完成新闻采访的同时,又进行了大量的乡村采风创作。在这一类作品里,大量记录了现已消失的许多乡村生活场景,如晒酱块、冰豆包、摸鸡窝、糊墙纸、牛挂掌、点豆腐……故乡之情扑面而来;妯娌们的家长里短,朝鲜族的敬老排场,屯子中的红白喜事,一望无边的玉米高粱,都是看不够的故土,说不完的老乡。


  陈富在当年稀图少文的肥沃黑土地上,独具慧眼
  陈富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不起眼的平凡细节中,没有刻意地炫美弄巧,矢志在感觉土得掉渣的现实画面里,经年累月地表达出乡村历史变革的平视角人文关怀。二百余幅黑白照片,虽无缤纷七彩,但有浓缩精华;非含风光旅游,却具独特风情;远离扎堆跟风,竟也别出心境;不乏苦涩印痕,更多幸福足迹。


  或许在表面看来,《老乡》不过如此而已吧,但深入解析,陈富又谈何容易呢?我坚信,这本朴实无华、纯真有艺的热血初心之作,必将成为研读那个时期改革与发展中,那一方水土、那一方人的标志性影像资料,也定会被珍视历史的诚实读者所喜欢。


  年春,于北京

白山水电站的建设者们吉林省桦甸县年

持续数十天从清晨到夜晚从粮库门口到空旷野地来自千家万户满载公粮余粮的马车牛车在收购点周围排着络绎不绝的长队喜交公粮吉林省伊通县年

畜力车落伍一些农户逐渐开始用卡车运粮红石公社八家大队四社社员金爱嫫卖了多公斤余粮吉林省桦甸县年11月

村办小学生的大批判会吉林省永吉县年

村嫂逛街笑着观看城里的老头老太牵手跳舞长春市郊区年

村中姐妹相逢在往来进出的村头吉林省桦甸县年

大孤山公社杨树大队畜牧站兽医为牲口做防疫工作林省伊通县年

大米玉米大粮仓冬雪日打完场农民往国家的粮库交公粮卖余粮吉林省榆树县年12月

冬季里走出家门看热闹的古稀老人吉林省桦甸县年

改革开放不久恢复的庙会吉林省长春市年

快要过年了搜登站乡村民们纷纷上街赶集吉林省永吉县年

老人老牛老车老去的日子吉林省珲春县年

老人老牛老车老去的日子吉林省珲春县年风雪弥漫时天下父母心一所幼儿园放学后家长和孩子们走在回家的路上吉林省永吉县年

老山前线英模报告会吉林省扶余县年

鹿乡镇农户挂起来的鹿角吊起来的摇车成长起来的孩童一幅养鹿之乡农民之家的特色画面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县年

马车上的全家福老张头儿孙满座一家子男女老少二十来人高高兴兴去赶集林省永吉县年

蒙古族牧区那达慕大会的奖品吉林省前郭县年

米沙子乡牲畜市场十分活跃有来自九台农安双阳榆树和本县及外省等两千多农民在这里进行直接交易吉林省德惠县年

民俗古朴风情醇厚大口钦乡老关家一家人逢年过节都会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吉林省永吉县年

农家自办的土豆粉坊有模有样林省永吉县年

人民公社末期查家村生产大队刘主任和他领导的科学种田小组吉林省永吉县查家村年

山村供销社摆满了电视机吉林省伊通县年

苫旧房一户农家在村邻和亲友携手帮助下给土坯垒墙柁梁架构的老旧房子重新苫上遮风避雨的新稻草吉林省德惠县年

生产队的饲养员吉林省桦甸县年

松花江镇的一个四娃之家在炕头上开早饭吉林省德惠县年

铁匠把耕牛拴绑在固定的木架上给蹄子挂上坚实耐磨的铁掌吉林省桦甸县苏密沟年

一个进城开店的老板在省服装展销会上吉林省长春市年

一个美梦的标志这位老人记忆着逃荒过来的岁月这块新碑铭刻小村未来的愿景吉林省桦甸县年

一个农村老太太和她的泥火盆烟笸箩烟袋锅吉林省桦甸县年

一群朝鲜族群众披红挂彩赴喜宴吉林省延边州龙井县年

一双双撸锄杠干活种粮食谋生的手向他们原来不熟悉如今很诱惑的新流行送上热情和票子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县年

在农田基本建设工地人民公社社员用歇气的时间批判四人帮吉林省永吉县年

在一个庆祝朝鲜族老年节的活动中晚辈人依照传统生活习惯向长者们行叩头大礼吉林省延边市长白乡年

这群老人在小树林里自娱自乐吉林省延边和龙县年

这位胳膊窝里夹着条帚疙瘩的村嫂同大姑娘小媳妇扎堆聊天话题是没遮没揽的家长里短故事是方言土话的笑料传说气氛是豪爽无边的同乐分享吉林省永吉县双河镇年

转移到安全地带的受灾农民吉林省农安县年

走出田间的村姑吉林省德惠县年

采写:李福莹


  图:陈富


   编辑:*勋 郭晴 林远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岭南摄影大家陈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