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刊头题字姚景林第期
《牛年马月》明日起
在《咱们村》文学平台演播一部真实的展现了东北小山村村民二十年生活和意识的变化,同时也揭示和展现中国最小官场尔诈我虞的争斗的长篇小说《牛年马月》明日起在《咱们村》文学平台推出。为了让广大听友更多了解这部作品,下面我们转载名家对张志民这部长篇小说的点评。格致
《牛年马月》是张志民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龙居凤》,年出版,吉林市作协与省作协联合为作品开了研讨会。张志民说,开完研讨会,他的创作就画上了一个句号,应该另起一行写下一部作品了。三年后,他的第二部长篇《牛年马月》完稿。今天的研讨会,是为张志民画第二个句号。而第二个句号之后,他还有第三部长篇《甜杏树、苦杏树》。我们的研讨会,对张志民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各位专家对他密集的鼓励、认可,一个研讨会对他的有力的助推,他的创作热情不会这么高,写作速度也不会这么快。
在会前,我通读了整部作品,阅读体验还是和读其他作品大为不同。首先是作者的身份。作为农村基层干部——村支书。他笔下的当下乡村生活,让我感到这就是现在农村的现实。我甚至认为他写的就是真事。我因此找到了一个看到农村内部现实的视角。他所提供的生活经验,不是一个作家靠深入生活几个月就能有的。就这一点,他的作品是很珍贵的。是有充分的存在理由的。
作者在语言和作品结构上都很成熟。首先他以农村海选作为小说的主线,辅以相关的生活细节,使作品既有大事也有小事,有*治亦有爱情,作品烟火气很浓,可读性高。语言采用东北方言俚语,读着生动亲切还有一定的幽默感。
写作长期以来都是知识分子的事情,张志民作为一个农民拿起笔来,书写他熟悉的生活,我想他是对知识分子写的农村不满意了,他用作品说:乡村是这样的!宋曙春
解析这部由“村官”写出来的颇有乡土味道的《牛年马月》,自然要循着“村官”的创作脉络,从那些不再是单纯乡土味的现代生活中,从他所描写的风流村官的形象中,从他所揭示的乡村*治角斗中,找出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
一、“村官”讲村事,接地气,通阴阳。志民一直生活工作在最基层的村屯,多年担任村干部,他的生活积累,他对人和事的观察认知辨析,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作品,几乎都是零距离地与村屯气息紧紧接在一起。所以,他所刻画所展现的东北小山村和村民们二十年生活和思维的变化,让读者看得真切,看得信服,故事有根基,人物也立得住。那些围绕农村*策的落实、村干部的选举、农民的切身利益、村民的告状、男女之间的情和性,以及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对生活的认识、人格意识的觉醒的描写,行云流水,连贯流畅,自然质感,毫无造作,地气丰沛,阴阳相通,活力蓬勃。
二、村官写村官,可见拙,可见智。《牛年马月》是通过“村官”梁*诸多喝酒吃肉睡女人口舌之娱肌肤之亲的风流韵事,以及这些风流韵事所涉及的女人及其他男人之间单纯而又复杂的诸多关系,写出了他拙朴的一面,也写出了智慧的一面。他的风流韵事,带有原始的拙朴和野性,既是生理的宣泄,又几乎都与权力的争夺密切相关。权力下所谓的“爱情”,是农村妇女原生态的拙朴,而在性关系中表现出的权力追逐,则是他的智谋。那些拙朴的妇女,都成为他追逐权力的工具,有为他通风报信的,有为他找人拉票的,好像众多的“后宫佳丽”都为他这个农村“土皇帝”的权力而鞍前马后劳顿。
三、村官说村话,既朴实,又风趣。《牛年马月》中的语言文字,是志民长年生活在乡村并担任“村官”所收获的重要副产品,这也是乡土文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他从丰富多彩的群众口头语言、乡谚俚语中提取鲜活的语言精华,融入到那看似不动声色、漫不经心,实则深思熟虑、匠心独运的具有独特韵味的叙述之中,使得他作品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明白晓畅,幽默诙谐,极少出现华丽的词藻,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用东北方言叙述的每一个故事情节,都让人很感亲切,就像一个熟悉的朋友用你熟悉的语言唠你熟悉的家常,既娓娓动听,又时而显露狡黠的智慧。
认真说来,志民的作品尚有些不足。描述故事,还是停留现象层面,应当进一步对现实和人心进行洞察和剖析。人物塑造上,多写人物外在的言行举止,缺乏人性的深度和精妙的细节。叙事上,有时给人“胀满”的感觉,但在关键处又显得笔墨不足。有的地方写得太实,显得生硬、不够自然。
甘肃著名评论家杨光祖先生《乡土文学如何突破》一文,给乡土作家提出了新要求,希望灵*的写作,伟大灵*的写作;不是那些所谓的灵*,仅仅是外界流行的风气反映而已。要像鲁迅的乡土文学那样,有过人的思想,有深邃的眼睛,能够纵观千年历史,也能跳出乡土的局限,而进入一个大境界。
我想,这也是志民今后创作所应追循的。高寰
前两年在吉林市文联的网站上读过志民的一篇散文,我记得是写爷爷(一个老庄稼汉)和家门口二亩地的故事。
当时印象挺深,因为他的文字毫无做作,很洒脱很明快,家门口那二亩地和一位老农民骨肉相连不容割舍的那种情感情结,不是刻意营造出来的,我当时觉得是有一种情在文字间蜿蜒穿行,在那篇散文里农民与土地的恋情是“流淌”出来的,而且绵绵不绝。
《牛年马月》这部长篇,21万字,与那篇散文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但我还是觉得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刚才我说到那篇散文用过流淌两个字,对这部长篇我也感受到了一种“流畅”的写作过程,我是一个小说编辑,也干了好几十年了,“流畅”两个字是日常用语,但是一部小说特别是一部有一定篇幅一定体量的长篇,写得流畅读着流畅,这个标准并不低,很多作家甚至一些在文学史上有了自己位置的作家,终其一生也不是做得很好,而且中国作家尤甚。
《牛年马月》和那篇给我深刻印象的散文,都表现出来一种的对文字的“无为而治”,的确我感受到了无为而治,从小说结构上看,《牛年马月》没有花哨的东西,结构简意易用,很实惠很纯朴,语言上也几乎没有雕琢的痕迹,特别是对自己的主要人物也很放纵,没有将责任感使命感强加给梁*这么一个村官身上,没把自己的人物架起来放在火上烤,或者说作者本身也很低调了也放低了姿态,把作家就当做了一个纯粹的写作者,没有把某些信仰信念强加给自己强加给作品。但最终的创作阅读效果怎么样呢?21万字,你可能没感受到作家如何才华横溢,但是写到最后你也不会感觉到作家江郎才尽了,最后他还是很从容;小说本身可读性易读性都很强,几个人物形象很特殊又很容易被读者接受记忆,写作的目的和意义最终实现了。这种驾驭文字的风格我觉得很有点无为而治的味道。
以前并不知道志民的生活经历,多少了解以后,我想小说叙述的这种平顺自如,也许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作者对生活的稔熟和真正的深入。陈晓波
很认真地读完张志民的小说《牛年马月》。首先是敬佩,一个农村最基层的村书记,能够写出这样一部作品,需要多大的功夫和毅力,又要工作又要谋生又要写作,不容易;再一个是激动,这部书是新时期吉林市小说创作的一个亮点。
对于这部作品,想说四点感受。
一、一部优秀作品最关键的是作为先觉者,书写记录社会进步的实践和时代要求。作品所描绘的是新世纪初始中国东北农村的现实情景。大约是从年到年,这十多年正是东北农村深化改革和寻求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爬坡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浮躁,农村农民、社会人心浮躁。先期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农村改革红利已经耗尽,多年积累的社会矛盾越发尖锐,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越发突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困难重重。所以时隔18年之后,中央从年开始再次连续下发一号文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而且这一时期有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完善村级治理结构、加快城镇化步伐等相关*策,都在不断探索之中,基层执行上级*策也不规范,造成农村乱象频生。作品真实再现了这个时期东北农村所发生的一些大事,包括农民负担问题、农民工及其返乡创业、乱砍盗伐和林权改革、村村通公路、村级“两委”换届、新农村建设等等。特别是围绕“四次”两委换届选举,详细叙述了主人公从竞选村长到**“一肩挑”,再到当选村长、最后竞选书记然后辞职的过程。就村级组织的产生及权力的运作作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与剖析,客观真实,清醒透彻。
二、一部优秀作品最靠谱的是扎根生活。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能够写出这样一部好作品,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写这个时代的“村官”及东北农村的生活,张志民是一绝,我相信没有人能超越他。他的十几年村长、支书经历让这部书根深叶茂:思想厚重、故事精彩、人物鲜活;抓住农村社会矛盾的焦点、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