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远方,透视生活!
严格地讲,吉林的历史长期由少数民族来书写,比如渤海国、契丹、女真和蒙古族*权,我的家乡扶余市的”扶余“两个字也是古代少数民族*权之一,如今吉林省内的少数民族有43个之多。与关内的州、府、县不太一样,这里的治理单位从前多为都司、卫所、章京、将*等名称。吉林行省是年,也就是光绪三十三年才正式建制的。某种程度上,吉林省缺少才子气,历史上不仅与苏浙无法相比,就是与云贵恐怕也不是一个等级。中国历代黑龙江、辽宁还各出了一个状元,清朝贵州还出了两个状元,吉林是从未出过。
但就近现代高等教育而言,吉林有两个方面估计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一个是开办高等教育并不晚,第二个是高等教育水平曾处于领先地位。先说,吉林省高等教育开办的时间起点是年,刨除教会大学不说,我国自主开办的第一所大学应该是年的北洋西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大学前身,相比来说吉林延迟得并不算多。再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按照年的统计,每十万人中大学毕业生比例吉林省列全国第五位。
来自徐毅鹏《吉林高等教育史序言》
还是应该从崇文书院说起。吉林作为满族发祥之地,有清以来一直尚武轻文,直到清中叶以后才陆续有学堂创建,其中吉林城大东门内的崇文书院闻名遐迩,既有顾肇熙、丰绅泰等山长名师,也培养出并称“吉林三杰”的成多禄、徐鼐霖等名贤儒士。
光绪19年吉林分巡道为新定崇文书院章程请查核立案由及吉林将*衙门的批文
吉林是满族的“发祥与虞猎之地”,长期地,清*府实行“满洲根本”、“首崇满洲”、“旗民有别”、“国语骑射”等*策,汉民在此是不能接受正规教育的(雍正皇帝朱批“本朝之统一宇域,所恃者非虚文,而为实行与武略耳……岂不远胜汉人之艺文蒙古之经典乎”,敕令禁止吉林地方读书考试)。直到同治十三年(年)吉林建立了崇文书院,规定“凡吉林之生童,皆可往院读书”,汉人至此结束了无校可读书的历史。崇文书院由吉林省城绅士捐建,院址在吉林朝阳门(大东门)内学院衙门考棚的东隅(今吉林市船营区公安街久远胡同,原名崇文书院胡同,位医院南侧)。
光绪二十八年(年),清*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后,特用道松毓等人心系乡邦教育大业,上书吉林将*长顺,建议将崇文书院改为吉林大学堂。这就是吉林第一个建立大学堂的动议。但因条件不备,清*府未允。两年后,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署理吉林将*富顺将崇文书院改为学务处,委派松毓为总理,负责筹办全省学务。署理吉林将*达桂改委记名副都统峻昌主管学务,积极制定兴办新学、发展教育的具体方案。
光绪三十一年(年)至光绪三十二年(年)间,达桂将*为满足“兴学堂”之需,“曾遴派士绅赴日本学习速成师范,以应急需”,“然少数之培植不足供多数之取求”,所以又奏请创建师范学堂。
当年创办师范学堂的奏折还收藏在吉林省档案馆里:
兹将旧有崇文书院,改为学务处……再当由内省延聘天算、地舆、测绘、格致、方言、体操等学专门名家,来吉设立师范学堂,以为学成教习高等及普通学之用。(《吉林将*达桂奏为设立吉林学堂派员经理情形折》,光绪三十一年(年)九月初四日)惟查振兴学务,固以为立蒙学为初基,而造就教员,尤以先设师范为要义。吉林省城以及各府厅州县所有蒙小学堂,虽已次第兴办,而教员悉非学堂出身。举凡管理教授,诸多迁就,实非作育人才实事求是之道。有鉴于此,亟思兴立师范学堂……(《吉林将*达桂奏为省城开办师范学堂折》,光绪三十二年(年)五月二十日)御批准奏之后,吉林师范学堂兴建讲堂楼舍,当年十月招生开学,首任学堂监督(校长)为*守琮。“招完全科、简易科学生各一百名,分班肄业”。由于实施新学制,师资极为匮乏,第一批简易科学生当年冬天就结业,“派赴各属充当教员”。一所初级师范学堂从此埋下了大学的种子。
光绪三十二年(年)吉林城废除科举,旧官学、书院、义学因之废止,改设新式学堂,次年初小、高小、中学、初级师范、优级师范、法*、农业、巡警、陆*小学等学校相继设立。民国十八年(年)在吉林督*张作相主持下,废止旧制法*专门学校,在吉林城西关外的八百垄设立吉林省第一所大学——吉林省立大学(今东北电力大学老校区)。
当然,吉林省高等教育的最早萌芽,并不是师范学堂,而是差不多同时创立的法*馆,后陆续改为法*学堂、法*专门学校,其后又并入年创办的综合性大学——吉林省立大学。而吉林省立大学几经停办、改办、恢复、合并,改称东北大学,并由吉林迁往长春,演变为今日的东北师范大学。
年12月30日(农历年11月15日),清廷于吉林省城设立吉林法*馆,其建馆基础是课吏馆。
吉林*法学堂毕业文凭
吉林法*馆设立之初,招收学员百名,学制为三年,设有中外法律、中外历史、古今舆地、通商约章、教育等课程。法*馆翌年改为法*学堂。年改为吉林法*专门学校,年更名为吉林公立法*专门学校,这是吉林省第一所高等学校。该校年冬归并奉天省立东三省法*学堂;年11月又收归吉林本省办理,改为吉林公立法*专门学校。年吉林省立大学创建,年吉林公立法*专门学校并入吉林省立大学。年吉林省立大学停办,年其校园改建为吉林高等师范学校,后经过演变迁徙,成为今天位于长春的东北师范大学。
宣统元年(年),吉林巡抚陈昭常将位于吉林机器局旧址(俗称“东局子”)的外语学堂(方言学堂)并入师范学堂,同时增设了优级部,开设理化、舆地两个优级专科,改办为官立两级师范学堂,一并迁入吉林机器局新校舍,结束了在崇文书院旧址办学的历史。次年,省内各地都陆续设立了师范学堂,吉林两级师范学堂又改称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堂。
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堂改名为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监督、学长改称校长。以此为开端,学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年,民国*府教育部将师范学校修业年限由5年改为6年,其中前后两段可以分别设立,称为前期师范学校和后期师范学校。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分为前期师范和后期师范两部分,修业年限均为3年。前期师范招收高小毕业生,不分科;后期师范招收前期师范的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分文科和理科,培养目标是初小和高小教师。其中成绩特别优秀的,也可做中学教师。
上世纪20年代,学校师资力量较强,教务主任唐庚、训育主任刘址舆、体育主任傅敬儒等皆是当时名流,特别是校长张寿昌热心教育,在省内教育界享有较高声望。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革命传统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学生高亨、蓝文徵、马庆霱先后考入被誉为国内人文学术界“神话”的清华国学院,跻身于四大导师的七十二弟子之中。
年“九一八”事变后,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被迫停办。年在八百垄(原吉林省立大学旧址,今东北电力大学址)重新开校,仍称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年11月初,迁回东局子旧校址,未满两个月,校舍即因大火而烧毁,于是又迁到吉林大学旧址西北山上的新校址(原船营区第二十小学所在地)。年,地处长春的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并入吉林,两校合一,改名为吉林省立吉林师范学校。年学校改为吉林师道学校。
年8月,日本投降后,校名又恢复为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年5月,在东局子老校址复校。学制设本科和简师两种,本科三年,三个班;简师一年,一个班,学生共名左右。
年3月吉林市解放后,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高级部、初级部分别与其他学校联合成立吉林省立吉林联合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年12月,省*府教育厅派人负责筹备复校,称为吉林师范学校。从此学校获得了新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在师范学堂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又有相关的兄弟学校诞生并走过了不同的历程,即年由吉林省教育厅创办的吉林省立职业学校(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前身)、年由吉林名医孙宗尧创办的吉林私立助产学校(吉林医学院前身)和年吉林省林业厅创办的吉林省林业学校(吉林林学院前身)。
年9月,吉林师范学校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原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最初的校址,也是吉林师范学校高级部所在地——吉林市东局子增设了大专部,扩建为吉林师范专科学校,这是当时省城吉林市唯一的高等院校。年年底,在江南建成了占地面积12.6万平方米的新校舍(即今北华大学南校区)。年8月,国家进行院系调整,决定吉林师专停办,仍恢复为吉林师范学校。
7年之后,吉林师范学校和上述三个学校相继更名为吉林师范学院、吉林电气化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共同开办本科教育。既饱经风雨沧桑,又屡创硕果辉煌的半个多世纪的大学发展历程由此铺开了长长的画卷。
此后20年,四所学校随我国高等教育调整、整顿、巩固、发展的脉搏一起跳动。改革开放后,四所学校恢复本科办学,在改革中建设和发展,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就。尤其是年,第一批外国留学生走进了原吉林师范学院,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又走进了原吉林医学院,把已经变为现实的大学梦演绎得更为精彩。
年9月,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北华大学,成就了几代吉林人的梦想——时隔半个世纪,吉林城终于拥有了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
我的弟弟毕业于北华大学师范学院,而我的一个外甥毕业于北华大学自控专业,同时拿到了一份东北师范大学的本科文凭。我的高中同学魏红博士(我们还是邻桌而坐)现在在北华大学化学系任教。
现在说说吉林另一所百年高校——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年清朝末期,同样是在吉林的东局子成立了“农学堂”。年将农学堂改为“第一国民高等学校”,校址迁往吉林的八百垅。国民*占领吉林后,与白山的斋斋农林学校合并,改名为“吉林省立农科职业学校”。年5月8日,学校迁往吉林九站农业实验场,校名改为“吉林省立农业学校”。年冬,学校由九站迁至吉林市江南,改名为“吉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解放后第一批学生分设农业、畜产兽医、农田水利科,修业期限四年。在校人,并有47人毕业。年增设了林业专修科,10月, 战争爆发,城市疏散人口,学校暂时迁到吉林省桦甸县朝阳沟。年人民*府拨款,50亿(当时货币),在吉林市郊区建立新校舍,年底校舍建成后迁回新校址。年12月,将“吉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更名为“吉林省农业技术学校”,学校改制为中等专业学校。8月,林学专业合并到吉林省林业学校。年,将“吉林省农业技术学校”改为“吉林省农业学校”。年水利专业合并到沈阳东北水利学校,随迁教师17名,学生78名。年2月,通化农校并入吉林省农业学校,随迁学生人和部分教师,在校生达到人,教职工人,其中教师人。年,增设“兽医专业”大专班并招收一年制“社来社去”班人,在校学生达人,教职工增加到人。年学校增设了水产、农业气象专业,由农、畜两个专业抽出5个班学生,成立了特产系,兽医专业大专班并到*委兽医大学。年,水产专业并入吉林省大赉水产学校;年特产系迁到左家特产学院;年,增设会统专业。成立了函授部,面向全省招生;年,增设了农电专业,长春电力技工学校两个农电班并入,招收“社来社去”班13个。年初,学校与吉林省九站农业科学研究所合并,实行以所办学,改名为“吉林省九站农业劳动大学”设立农学系;6月,文革兴起,学校遭到严重摧残和破坏,停止招生,教学和科研活动被迫停止。年恢复招生,招收“社来社去”学生人,学制一年。年,撤消吉林省九站农业劳动大学,改名为“吉林省农业学校“。年10月,恢复了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促进了学校秩序的好转。年,学校增设了农学、牧医、农经、园艺、植保、蚕桑等六个专业。
年,增设经济植物、园林绿化、会计统计、乡镇企业管理、农副产品加工和动物饲养与加工6个新专业。截止年底,学校共开设了12个专业,28个班,在校学生人,在校教职工人。
0年由原中专学校改制为高职院校,,经教育厅批准并入北华大学,组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保留“吉林省农业学校”校名,人、财、物相对独立。1年,经教育厅批准,正式并入北华大学,定名为“北华大学农业技术学院”。7月13日正式举行揭牌仪式。
3年10月,根据吉林省人民*府吉函(3)85号文件精神,北华大学农业技术学院(吉林省农业学校)实体并入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成为九站校区。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新组建的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全日制本科院校,更名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该校是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院校、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
原吉林特产专科学校校区现在是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的左家校区。
年,在吉林省农业厅和省人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吉林特产学院”于年初,将吉林省农业学校三年级在校学生中成绩优良的名拨给吉林特产学院,作为一年级。校址为左家镇,设经济动物、药草栽培、果树园林四个专业,学制四年。年12月8日,举行了“吉林特产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年末,已经有专任教师94人编写出17门专业课教材和讲义,承担30多门课的教学任务,并承担了国家、省和学校的科研课题27项,16项写出论文,有的转化为生产力。年春,吉林省委决定将吉林特产学院并入吉林农业大学,改为吉林农业大学特产学院。年初,吉林省委决定特产系从吉林农业大学分出,恢复吉林特产学院建制,与吉林特产研究所合并建*委。刚从吉林农业大学分出,文革开始,学校被迫停办。原吉林特产学院校舍被空*部队占用,后将“青沟五七干校”搬迁到此,与左家五七干校合并为“吉林省五七干校”。年10月,筹备恢复吉林特产学院,定校名为“吉林农垦特产专科学校”,为省属学校,专业设置为药用植物、野生动物、农畜产品加工(特产)和农业经济管理(特产)四个专业,学制三年。年9月11日,吉林农垦特产专科学校举行了隆重的首届开学典礼。年增设二年制专修班和三年制成人特产师资委托培养班;共招新生人;4月2日,国家副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王震视察我校并亲笔题写“吉林农垦特产专科学校”校名。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吉林农垦特产专科学校更名为“吉林农垦特产高等专科学校”。4年2月,经省*府批准我校与北华大学农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吉林特产学院。4年3月27日,国家教育部专家组在四川对全国升本学校进行评估,学校以全票通过升本院校,校名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4年5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发函[4]98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的通知》发给吉林省人民*府。
由上可知,如今的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一部分曾隶属北华大学,一部分曾隶属吉林农业大学。我的大堂哥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曾在吉林农垦特产专科学校任教。现在吉林农科科技学院有九站和左家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51亿元。图书馆中外文纸质藏书万册,电子图书总量达61.9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9个,标本馆收藏野生动植物标本余件。学校设有经济管理学院、动物科技学院、中药学院、农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食品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土木工程学院、外国语(国际交流)学院9个办学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研部和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人,其中本科生人、专科生人,继续教育在籍学生余人。年被吉林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单列计划联合培养研究生试点单位。
我家乡的邻家姐姐孙淑霞,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博士,院级中青年骨干教师,省级精品课主持人,院级特色专业和优秀教学团队主持人。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5年获得吉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硕士学位,年获得吉林大学兽医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禽类养殖及动物遗传育种。兼任吉林省遗传学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分会会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分会会员。参考资料:
1、清末吉林崇文书院.豆丁网
2、徐毅鹏.新世纪高等教育前程锦绣——《吉林高等教育史》序.吉林教育科学0年第1期
3、回望北华办学源头——纪念我校办学传承暨吉林师范学堂创办年.北华大学
4、吉林农业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