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题字:柏树森
白山湖
开篇
坐标:东经°51′——°44′、北纬42°34′——43°17′。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满清入主中原后,将满族的发祥地——长白山脉及其周边松花江流域封为“龙兴之地”,严禁狩猎、打渔、开荒、养植,从山海关到吉林省吉林市,挖沟“插柳结绳”,民众不得逾越。此防线绵延余公里,史称“柳条边”,即清王朝保护其龙脉的一道软长城。
在经过二百多年的封山后,这里已成为古木参天、野果遍地、充满珍禽异兽、极其富饶的一片热土。19世纪中叶,中俄战争爆发,“柳条边”撤除,这“边里”便成为闯关东伐木、放排、淘金、挖参、采珠、狩猎的重地,也曾诞生了一个靠经营*金为主的与外界隔绝的独立王国,史称“吉林南山”,又称“乌拉江东”。其统领为名扬关内外的“韩边外”。
——这就是坐落于长白山脚下富尔岭西麓,美丽松花江畔的吉林省红石林业局。
红石林业局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投资建设的国有大型企业,年筹建,年建成。跨桦甸、靖宇、蛟河、抚松四县,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木材生产基地。
红石林区风光秀丽,物产丰饶,人杰地灵。与林区建设同步发展的,是其独特的森林文化。20多年前,这里活跃着一批作家、诗人,他们在吉林省森林文化建设中留下了璀璨的一笔,大量文学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绿色时报》《诗刊》《人民文学》《十月》《作家》《星星》《诗歌报》《诗林》《人民公安》《巴山文学》《青年月刊》《美国华人报》《诗坛周刊》、中央电视台等报刊杂志、电台电视、网络平台。
如今,当年的林业才子,大部分已走出林区,像星辰散落在全国各地。
无论在哪里,他们的心始终都没离开那片热土和那片神秘而又浩瀚无际的大林莽。当秋风又起,那每一片飘动的红叶,都牵动着远方的思念!
关山万里心相系,天南地北红林人!
五花山诗/柴寿宇在严霜降临前的最后一次热烈在大雪纷飞前的最猛烈爆发这些不开花的树在深秋,突然有了绽放的冲动趁雪还未落,趁风还未冷开花!用风一样的速度把每一片叶子开成花瓣那璀璨的颜色在技头摇曳像火,像一簇簇跳动的火把山谷点燃,把整个北方照亮是什么触发了它们的生命密码在凋落前要做一次完美的表达如瀑布,在悬崖前的最后一跃成就银河落九天的绝唱如落日,在远山怀抱里最后一次回眸一缕晚霞,勾划出震颤心弦的光华那些沉默的树竟然也有开花的时候它们用最不起眼的树叶把北方森林,开成一片浩瀚的花海当冬天来临,冰雪将一切生命覆盖你可记得那片花海你可记得那一次深秋那关于爱的最深沉表白
作者简介:柴寿宇,吉林省桦甸市人。上世纪90年代曾在红石林业局《红石林业报》社、电视台工作。早期诗歌作品大多写于红林,发表于《人民日报》《诗刊》《十月》《作家》《诗潮》《诗林》《福建文学》《鸭绿江》等国内主流报刊,并多次获奖。年4月参加诗刊社洛阳笔会;年加入中国林业作家协会;年加入吉林省作家协会;年出版诗集《永远的星星》。现居武汉,在湖北知音传媒集团工作。年后,有近百万字新闻纪实作品散见于国内报纸和纪实期刊。
对话天池诗/张仲彦一汪净水美化了山的容颜一次滑坡阻断了约会的路线于是,再想谋面只能攀到寸草不生的山巅在山巅上俯视天池很低低到深不可测的谷底想亲近已成枉然只能眼睁睁地凝视凝视你的沉静凝视你的美丽我从你的沉静和美丽中看到了刚烈与恐怖那是年的喷发①让熔岩与灰烬终结了冰河期②为康乾盛世提供了天时而你和捧起你的这座山也因为信仰和崇拜发祥了一个民族③回到眼前我很想对你说三百多年的沧桑巨变地球已经太暖尤其还有比山崩地裂甚至瘟疫更邪恶的恐怖组织只有我们结成同盟才能让敬畏和崇拜你的斯民少些磨难注:①长白山天池是曾经多次爆发的火山口,距今最近的一次爆发在年。②指明末清初的冰河期(公元年至年),这年间的平均温度为1.77摄氏度。③长白山一直被称为满族的发祥地。
作者简介:张仲彦,网名骑牛看唱,中国林业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市*协文史研究员,桦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非物质文化遗产《韩边外故事》传承人。代表作品:专题片《让青山常在》,电视剧《关东金王》,电影《间岛悬案》,人物传记《命运不是辘轳》《安得广厦千万间》,主编书籍《大金牛丛书》散文卷、民间文学卷,展览设计《东北抗联蒿子湖密营纪念馆》。
车库里,一座老旧的大挂钟诗/韩国庆它停止在夜晚9时我无法查证,那是何年何月的何日在一条跑道上它究竟跑了多远我无法想象有时,我怨它慢有时,我怨它快它总能把一个个准确指给我那天,它老了终于跑不动了就停在了9时……然后,自己为自己敲响了最后一次晚钟
作者简介:韩国庆,网名松江古道、寒风。中国散文诗协、中国林业作协、吉林作协会员,“诗海八仙”之一“铁拐李”。从事文学创作30余年,以诗歌、散文、小说、民俗、故事、电视专题片、电视风光片为主,偶尔涉足电视剧创作与拍摄。著有文学专集《林莽风情》,系27届“飞天奖”电视剧《静静的白桦林》制片主任、民俗顾问。编辑各类文学刊物10余册(本),有多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收入不同文集30余卷(本)。作品由千余篇(首)组成,散见国内外报刊、电台、电视及网络上。曾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人民文学》《美国华人报》《诗刊》等台、报、刊发表作品,并被聘为多家电台、电视台、报、刊专栏作家和记者,获奖30余次。对电视专题片尤为擅长,先后撰写不同题材的电视专题片20余部,尤其是电视旅游风光片,多部在北京申报通过。微博“松江古道”,研究生学历,高级职称,现供职于吉林省某大型央企总经理办公室、兼某媒体公司业务经理。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