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看完彻底服了,咱红林前辈太有才了
TUhjnbcbe - 2021/4/3 17:13:00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电话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小编:黑吉辽的东北人有着同样的历史渊源,日常生活上大同小异。但我们红石林区以往的生活和普通的东北人生活还是有些差异的。韩国庆老师对林区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所撰写的红石林区十大怪,文笔生动有趣,还原了红石林区从前那段艰苦的岁月。文中描写的生活细节,是智慧的东北林区人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战天斗地的真实写照。

红石林区十大怪

作者韩国庆

林区人有林区人的习俗,林区人有林区人的文化,林区人有林区人的信仰,林区人有林区人的特色,就拿林区的“十大怪”来说吧,看起来怪,听起来怪,想起来怪,但不说不明白,一说显奇才。

其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东北林区,是寒风的老家,大雪的故乡,冬季气温多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浩瀚林海,寒风凛冽,白雪皑皑,一片苍茫。

当年,在林区取暖是这里居民最为关键的问题,而取暖又主要依靠火炕、火墙、火盆三种设备。

为使室内热气不外流,保持室内的温度,必须把室内堵得严实合缝,自然窗户也就成了一个大难题,既要保持采光好,又要不泄热、不透风,这就得想出一个理想的办法。

经长年的生活积累,林区人发现把窗户纸糊在外面效果好,因为林区温差大,如果把窗户纸糊在里面,很容易缓霜,窗户纸也容易受冷热不匀的气温影响而造成脱落。

把窗户纸糊在外面,用胶油勒上细麻条,刷上桐油,这样既好粘糊,又不怕缓霜。受潮时,窗户纸变软,有弹性,雨点打不透;晴天时,窗户纸容易受热膨胀而拉紧,形成半透明状,利于采光。

这种把窗户纸糊在外的采光取暖方法,谓之林区第一怪。

其二怪房子全用木头盖

历史上的红石林区,房子都是用木头刻成的“井”字房。有叫它“山戗子”的,有叫它“马架子”的,还有叫它“木楞房”的。

林区居民为何要造木楞房.除就地取材、省时省力省钱以外,还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伐木人多为季节性劳动,作业集中在冬季,第二年还要移地作业,木楞房利于搬迁;二是因林区的条件所限,山路崎岖,沟壑纵横,山外的建筑材料很难运进来;三是因经济条件所限,历史上的伐木人(老木把)社会地位较低,收入不高,盖不起砖瓦房;四是由于当年伐木人都是闯关东来的,临时性、流动性较大,干完活儿还要返回老家。所以,当年在林区建这种临时性住房的较多。

盖木楞房,首先要选择木料,进山后,把碗口粗的、笔直的树木伐倒后运回来,再将树木截成木段,两端用凿子刻出凸凹型的木槽,使木头与木头之间能够咬合在一起,再挖好地基,将地基用石头垒砌一米多高。石基垒好后,将刻好木槽的木头摆摞在地基上,一层一层地摆,有单层的,也有双层的,双层的木楞房还要在两层的木头中间夹上泥土,并把泥土夯实,使墙壁不易透风。所摆摞的木头底部不平处,要用锛子锛平,木头与木头的相连处,还要用青苔密好。

木楞房的房盖也是用木头做成的,首先要把原木截成一尺多长的木墩,再用斧子劈成薄片,苫盖在房顶上。墙壁和房盖建好后,屋内再用泥土抹平,搭上火炕火墙,室内就十分暖和了。

当年,在大雪纷飞、滴水成冰的东北林区,能住进这样温暖的木楞房,就如同留住了春光。

据中国林业科学院华北林业试验中心介绍:一生住木屋的人,人均寿命可延长十年。

其三怪大姑娘叼烟袋

在东北林区,大姑娘为何要叼烟袋,首先要从关东烟谈起。东北林区广为流传一首谜谣:“身穿绿袍头戴花/到老被人绑又扎/勒得小脸*又瘦/愿和炭火结亲家”。这首谜谣说的就是“关东烟”。

据《吉林地志》记载:“关东盛产*烟,每年是朝廷必取之物,吉林南山一带尤佳……”

烟在山里人的眼里,绝非消遣品,首先它有防蛇、防蚊虫的作用。劳动之余,林中小憩,抽上一袋烟,蛇嗅到烟味就不敢靠近了,日久天长,积存在烟杆里的“烟膏”也有防蛇的作用。

当林区的男男女女入山时,都要在鞋上或腿上抹上“烟膏哦(烟袋油子)”,走进深山,*蛇闻而生畏,便逃之天天了。在林区蚊虫很多,抽上一袋烟还能驱赶蚊虫。除以上两点作用之外,烟袋锅里的烟灰也有特殊奇效,伐木人在野外作业,很容易碰伤手脚或擦破皮肉,烟灰是一种止血药,顺手捏上一点烟灰,敷在伤口上,既杀菌又止血还消肿。就这样,久而久之,不但林区的男人十分喜欢吸烟,人山的女人们也渐渐地依赖上了烟,“饭后一袋烟,赛过活神仙”、“抽上一袋烟,解馋解懒解腰酸,解决目前小困难”,这都是林区人对关东烟的偏爱。

当年在红石林区,抽烟是一种“营生”,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盆大的烟笸箩和几根烟枪放在炕上。冬季来临,慢慢长夜,前后邻居,左右亲朋围坐在一起,一边抽烟,一边取暖,一边说说笑笑地谈天论地,很是惬意。

其四怪多耳靰鞡跑得快

靰鞡是过去北方林区常穿的一种鞋,它是满族先民发明并创造的,是中国民间古老的鞋种之一,是东北林区高寒低温的特有产物。

在东北林区流传这样一首谜谣:“老头老头你别笑/猜个闷儿你不知道/什么解下它不走/绳子一绑它就跑?”这首谜谣的谜底,说的就是“靰鞡鞋”。靰鞡鞋又简称“靰鞡”。

靰鞡鞋的制作十分讲究,一张牛皮只能造四、五双靰鞡鞋。制作前,首先要刮皮子,把牛皮上的肉刮净,再拉平皮子,然后是剪皮子,剪完后,还要折褶。等这些工序制作完,还要用谷草薰,使其定型。

靰鞡鞋又分大褶靰鞡和小褶靰鞡两种:大褶靰鞡一般在十几个褶,小褶靰鞡一般在二十几个褶,靰鞡上的褶又称“耳”,所以,靰鞡鞋又叫“多耳靰鞡”。

传说“靰鞡”一词是“皇封”的。有一年,乾隆东巡,来到吉林南山一带,此时,正值北国之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乾隆双脚刚刚落地,便见大街小巷的百姓脚上都用一块兽皮罩着,乾隆问:“这是什么?”百姓答日:“鞋。”乾隆又问:“鞋外面露出的是什么?”百姓又答日:“草。”乾隆又问:“什么草?”百姓齐答日:“靰鞡草。”乾隆听罢,便即兴赋诗一首:“靰鞡鞋中靰鞡草/鹅毛大雪满地跑/呆头痴脑跑得快/踏出雪路一条条”。

据说打那以后,靰鞡鞋便出了名。

当年,在林区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叫卖声:“卖喽卖喽!皇封的靰鞡鞋,穿在脚上又快又稳又暖和喽!”

当年在东北林区的伐木人都穿这种鞋,鞋里面垫着一种草,叫“靰鞡草”。据说这种草是一种中草药,不但能取暖,还有防臭、防汗、防脚气等功能,靰鞡草配上靰鞡鞋,既柔软又舒服,既宽松又防病,当然是林区人喜爱的一种宝了!所以当年的关东三宝有“人参、貂皮、靰鞡草。”

而多耳靰鞡为何跑得快,是指在林区生活的人们都穿这种鞋站在冰天雪地里干活儿,干什么活儿都是一溜小跑,在跑动中取暖增热。

其五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养活孩子吊起来,是指林区的“悠车”。

悠车其实就是“摇篮”。在过去,东北林区家家户户都有“悠车”,把孩子放在悠车里,来回悠荡,哄孩子睡觉,一边悠着悠车,嘴里还要唱差:《摇篮曲》:“悠啊/悠啊/快点睡觉别哭啦/狼来啦/虎来啦/黑瞎子背着鼓来啦/老虎妈子跳墙啦/舌头伸得老长啦/正在窗外望你你那/咬狗啦/咬羊啦/宝宝你可别哭啦”等等。这种有趣的悠孩子哄孩子工具,就叫“悠车”。被称为“养活孩子吊起来”。

悠车在东北林区的好处很多,它高高地悬挂在房樑上,猫狗鼠蛇之类动物不易咬到孩子,也不易抓挠到孩子,悠车一晃,苍蝇蚊子都会飞开,能减少很多蚊虫叮咬。夏天,悠车来回摇摆晃动,还能给孩子清凉解热,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东北林区,选什么木料制作悠车很有讲究,大多是用榆木、松木制作,其意是“年年有余”和“多送贵子”。也有专选柳木制作的,“柳”与“留”字是近音,隐喻为留住孩子。也有用雷击木制作的悠车,据说雷击木制作的悠车是上等悠车,可驱魔辟邪,永保孩子安康。

悠车的来历史书并无记载,但有很多传说。传说在很早以前,大森林里有户人家,老母是个半瘫,小两口带着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度日,丈夫经常外出打工,媳妇一人在家,家里的活多,又不能把孩子放在家里拖累老母,于是,她就把孩子放在背筐里,背到山上,挂在树上千活儿。

一天,她正在山里干活儿,听到挂孩子的方向有几声惨叫,小媳妇急忙跑过去,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被鹰啄断了翅膀的小鹊雀,正在地上挣扎,好心的小媳妇就用山药把小鹊雀的伤治好后放飞了。

转眼到了夏天,小媳妇和往常一样,又开始背着孩子上山干活儿了。一天,她突然发现挂孩子的树下有一只山兔,小媳妇想抓住山兔,给半瘫的婆婆烧顿兔肉吃,于是,就撵起了兔子。

小媳妇不知不觉撵出了很远,兔子突然钻进山洞不见了。这时,她才想起孩子,急忙往回跑,刚刚跑出森林,就听到孩子在“哇哇”大哭,小媳妇急了,三步并作两步来到树下,这时,她看到一条大花蛇正高昂脑袋、吐着红红的芯子往孩子的身上扑,只见装孩子的筐沿上,站着一只大鹊雀,正拼命地护着孩子,猛啄大花蛇。不容分说,小媳妇急忙冲上去,抡起木棒打跑了大花蛇。

回家后,小媳妇把这事和婆婆说了,婆婆说:“我半瘫在家里不能动,但一只手还好使,以后就别背孩子进山了,把孩子用筐挂在房梁上,我悠他。”就这样,用筐挂在房梁上悠孩子就产生了。后来,山里人又把“悠筐”改成了木制的“悠车”。山里人又把“悠筐”改成了木制的“悠车”。

传说归传说,但自打林区有了“悠车”以后,山中的妇女们可就方便多了,把孩子往悠车里一放,轻轻一悠,悠车来回荡漾,既省时又省力,也减少了很多负担,又给林区妇女创造了很多时间。

其六怪自搭小庙自己拜

在东北林区,有个山里人皆为遵循的习俗、也是山礼山规——拜山神爷。

凡入山者,都要白搭小庙自己拜,用三块石头,搭成门状,以蒿草为香,插上几株,以野果为食,摆上几个,便可席地叩拜,求得山神爷的保佑,也可祈求入山之后,大有收获,让山神爷赐理想之物于你。

在山里,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是居住在山里人的一大祭节,都要宴乐三日,醉酒三天,狂跳“木把舞”,还要到“山神庙”去“挂红”,传说是为了纪念山神爷老把头的生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木把节“。“木把节”也成了山里人惟一的特有节日。

有传说山神爷老把头姓孙名良的,也有传说山神爷老把头姓马名文良的。传说中的山神爷老把头是位亘古不死老者,能知未来,预测吉凶,并统管山林。

传说他能潜行遁迹,不食不衣,能大能小,能有能无,上能飞天,下能入地,如有迷山者,只要闭目合掌,口喊三声“山神爷老把头保佑”,便可走出森林;如露宿深林,只要默念三声“山神爷老把头保佑”,猪豹熊狼不敢食之。

传说山神爷老把头是位虎头人身的山怪,常常混杂于野兽之中解救善人,救人于危难之时。又擅长神*附于各种动植物之体,大显神灵。所以,当年的入山者广为膜拜他,而这种自搭小庙自己拜的场景也就随处可见了。

其七怪烟筒立在山墙外

烟筒又叫“烟囱”“烟道”。

历史上的红石林区,家家户户都建有木制的烟筒。烟筒立于山墙之外,远远望去,烟筒林立,炊烟袅袅,十分飘渺壮观

在东北林区,烟筒安在山墙外是山里人的一项发明创造。首先是因林区寒冷,室内取暖主要靠火炕,把烟筒安在山墙外,可延长烟火的走向,使温度在火炕内有更多的停留,让火的热度加长发挥;其二是山墙外多为鸡窝和鸭窝的搭建处,用烟筒的余温为鸡鸭取暖,可使鸡鸭多下蛋,又有利于鸡鸭的成长;其三是减少房盖的压力,林区的房子多为木楞房,房顶多为木劈瓦,烟筒安在房上,容易增大房顶的压力,也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当年烟筒安在山墙外,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林区的烟筒,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有木板制作的,有石头垒砌的,也有用空筒子树木制成的,皆被称之为“坐地烟筒”。传说这烟筒的底部是祖先亡灵的栖身地,每当哪家的老人故去之后,都要把烟筒底部撒上小灰,并用大碗盛满水,放在烟筒道上。第二天清晨其灰若有足迹,水也被喝去一些,这表明老人想念家人,并回来看望了,灵*也已升天了,于是,全家人就非常高兴。所以,林区的人们又把烟筒称之为“望乡台”。

在林区,烟筒立在山墙外,不光是取暖、防火,还蕴藏着更为深刻的寓意,那就是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繁荣昌盛的标志。

其八怪不吃青菜吃酸菜

在东北林区,不吃青菜吃酸菜是由东北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季节环境所造成的。

东北林区冬长夏短,多半时间是在漫长冬季里度过,而冬季又是最荒凉的季节,所以,必须储备好过冬的菜。

每当秋天一到,林区的家家户户都要挖好菜窖,把土豆、萝卜、白菜储存在窖内,准备过冬食用。而这些菜又远远不够冬天所用,所以,就有了腌酸菜(汲酸菜)。

腌酸菜是用缸或瓮(不用铁器或铝制容器)装入白菜。在装入白菜前,首先要去掉白菜的老帮,再加入开水、盐,然后用石头压上,防止白菜漂上来。之后,进行长时间的发酵,约十五至二十天左右,酸菜就腌好了,可供一冬食用。

酸菜的烹制方法也很多,涮、炒、拌、炖皆可,特点是口感好,味道鲜,不易腐,不荤不腻,可长期食用。

酸菜是东北林区最典型的家常菜,又是东北特有的名菜,凡来东北的游客,都爱说上一句“翠花,上酸菜”、“来个酸菜炖土豆硬挺”等等。

酸菜是东北人储菜过冬的极好方法,也是东北人勤劳智慧的结晶,东北林区有首谜谣,叫“叶子蔫了/甜变酸了/入冬天了/味道鲜了“。说的就是白菜变酸菜的全过程,由此可见,东北人对酸菜有着特殊的衷爱。

其九怪晚上睡觉头朝外

历史上的红石林区,居民所居住的房子都是木楞房,木楞房又是东西屋南北炕,炕中间有一条过道,过道当中搭着炉子、火墙等取暖设施。

山里人头朝外睡觉,几乎家家如此,两铺大炕相对,头对着头,这样睡起来有很多好处。一是说话方便,有啥事可一翻身就脸对脸地研究;二是有过堂风穿过,夏天比较风凉;三是过去的山里人都穿靰鞡鞋,捂脚有汗味,把脚放在炕里面,离脑袋鼻子远一些,可减少一些气味;四是森林里野兽多,有时会闯进屋来,头朝外睡觉,可及早听到声音,便于起来打跑野兽。

据长期生活在红石林区的老人讲:头朝外睡觉的主要原因是来源于过多的野外生活。历史上的伐木人常年野外作业,在山里搭建了很多临时戗子,最初搭建的戗子是建在朝阳坡,戗子的多半部分是在地下,是用木头刻成的木楞房,戗子的中间有一趟沟,沟的正上方是戗子的房盖,而房盖正对着滩沟的部分不封死露天。

伐木人在睡觉前,首先要生火取暖,就在沟中点燃木柴,烟就直接从房盖的露天部分飞走了,而伐木人每当生火时,都不急于睡觉,而是一边在火沟旁聊天,一边烤脚、烤鞋,脚是人的第二心脏,将脚烤暖后,全身才能暖和。烤完脚,才翻身上炕睡觉,这时的火也已经灭了。就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头朝外睡觉。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当年,林区人烟稀少,村屯之间相距较远,经常有“胡子”(土匪)出没,山里人以这种方式睡觉,可听清外面的动静,如野兽、胡子进来,可随时拿起武器或及时逃离。

其十怪牛拉爬犁比马快

在东北林区,过去都是牛集材,也就是把伐倒的树木截成木段(原木),用牛拉爬犁运下山。(原木),用牛拉爬犁运下山。

用牛集材的好处很多。一是牛壮,四腿有力,木头下山时能稳住坡,不会使木头借着下山的惯力而跑坡;二是牛比马有力,在斜坡地段,牛能把爬犁死死拽住,使之不易翻滚,避免造成人员伤亡;三是牛比马听话,好驾驭,上山有力,下山平稳;四是山里的野兽多,如遇到成群的野兽,马会受惊后狂奔,而牛则会原地不动,伺机行事;五是在深山里,山高坡陡,雪地路滑,林木密集,只有牛的力气才能把木头拉出山,而马的力气就自愧不如了。所以,当年的运材都是用牛来完成的。

在林区,为何说牛拉爬犁比马快呢?这也是因地势而言,如果在平道上,马比牛快,踏雪如飞。而就运材而言,马就不行了,没有牛的力气大,牛一天能拉两趟,马只能拉一趟,牛能拉五根木头,而马只能拉三根木头。这就是山里人所说的“牛拉爬犁比马快”。

东北林区有首民谣:“上山要用老牛背/平地要靠大马追/一快一慢两动物/与咱木把常相随”。说的就是牛马之间各有各的长处,而单指运材而言,牛要比马的速度快一倍,拉的木材也要多一半。

韩国庆老师简介:

韩国庆,笔名寒风、石月一、石月、紫丁。祖籍吉林省桦甸市。韩老师文学作品多为诗歌、小说,又集中森林题材。作品由余篇(首)组成,散见于国內外报刊杂志上,小说、诗歌为多数,被收入10余本集子,并获奖10余次。小说《青茬》在美国报刊上发表,电视专题片《根深叶茂》在中央电视台滚动播出,并被十余家报刊、电台、电视台聘为专栏作家和记者。年6月,他被中央电视台、吉林市电视台联合拍摄的著名电视连续剧《静静的白桦林》聘为特约民俗顾问、制片主任。《林莽风情》是韩老师为弘扬森林文化最新力作,优美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关东历史源远流长。

长白山下第一湖白山湖,家乡人的资讯平台:文学原创,生活百科,旅行摄影,山货特产。咱们村--地球村,让咱们村走出深山,让世界认识咱们村!

白山湖旅友摄影团

白山湖快艇旅游

白山湖家源(*老四)旅店

更多精彩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看完彻底服了,咱红林前辈太有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