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
黑龙江东北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作者简介李花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明清以来中朝边界史、中朝关系史。著有《清朝与朝鲜关系史研究》《明清时期中朝边界史研究》《清代中朝边界史探研》等。
▲▲提要:韩边外和间岛是晚清中朝两国贫苦农民冲破清朝的封禁*策,在中国东北地区开辟出的新移民区。韩边外指松花江上游山东移民聚居区,其中心区域是后来的桦甸县,而间岛主要指图们江以北朝鲜人越垦区,其中心区域是延吉厅所辖区。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对这两个东北新移民区暴露出觊觎的野心,日本新闻媒体将韩边外、间岛混为一谈,还声称韩边外是“独立国”,这引起了中方人士的高度警觉,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予以反驳。正因为如此,有人误以为日本挑起的中日“间岛交涉案”包括了韩边外。然而实际上,中日“间岛问题”归根到底与图们江以北的朝鲜人有关,与山东移民聚居的韩边外关系不大,即便有关联,也主要与那里的朝鲜移民有关,这说明日本对“间岛”*策的策略就是利用朝鲜人进行渗透和扩张。
关键词:韩边外,间岛,间岛问题
前言
韩边外指的是晚清松花江上游地区的山东移民聚居区,该区域孕育*庆、道光年间,出现于咸丰年间。起初,有一批“金匪”活动于松花江上游地区,其头目叫韩宪宗(又叫韩现琮),因住在柳条边外,故被称作“韩边外”。这批流民集团主要来自山东登州、莱州、青州等地,他们借助采金积蓄力量,组织团练以抵御马贼的侵扰,同时与清朝的地方官府周旋,在清朝的封禁区内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形成流民的自治管辖区。直至光绪三十四年()清朝在辉发河下游的宽街设置桦甸县,韩边外才正式纳入清朝的行*管辖体系。
“间岛”指的是图们江以北朝鲜人越境开垦区,形成于同治、光绪年间,这个地名是朝鲜人创造的,他们分别将图们江以北地区称之为“东间岛”(或“北间岛”),鸭绿江以北地区称之为“西间岛”。然而日本挑起的“间岛问题”主要与图们江以北地区有关,与鸭绿江以北地区关系不大,所以后者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
所谓“间岛问题”是指光绪三十三年()日本出于扩张目的挑起的中日交涉案,又称“间岛案”,此案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图们江以北地区领土归属问题,另一个是图们江以北地区越垦朝鲜人的管辖裁判权问题。中日两国经过两年的外交谈判,于宣统元年()九月签订了《间岛协约》(又叫《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和《满洲五案协约》(又叫《东三省五案协约》),日本在大量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中朝两国以图们江为界,同时承认图们江以北杂居区朝鲜人的裁判权属于中国。为了使日本承认这两个本属于中国的权利,中方做出了让步,不但允许日本在图们江以北杂居区设立领事馆和分馆,开放四处商埠,还使日本获得了在东三省开采煤矿和修筑铁路的“五案”利权。
本文试探讨韩边外与“间岛问题”的相互关联性,既要考察韩边外管控的地理范围,日本新闻媒体对间岛、韩边外的混淆及中方人士的反击,还要考察年统监府派出所界定的东、西间岛范围,特别是西间岛与韩边外的关系,以及中日两国在北京进行的“间岛问题”谈判是否包括韩边外及夹皮沟金矿。通过以上的考察,本文意在阐明日本“间岛”扩张*策的侧重点及其与朝鲜移民之间的关系,揭露日本利用朝鲜人向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渗透、扩张的企图和险恶用心。
一、韩边外的自治管辖与地理范围
韩边外作为山东移民的聚居区,或者说流民的非法淘金区,近半个世纪流移于清朝的行*管辖之外,形成流民的自治管辖区,这诚然与清朝对东北地区的封禁*策及三将*的**体制有关。韩边外的管控区位于长白山北麓,那里山深林密、交通不便,清朝的地方官府很难将私自淘金的所谓“金匪”驱逐净尽,加之,地方官府为了讨伐马贼,不得不借助“金匪”的力量,二者之间又有利益上的瓜葛,“金匪”常常重金贿赂官府,使地方官府对其争一眼闭一眼,于是流民便在官府的剿杀与默认的缝隙中生存下来,使韩边外最终发展成为以采金为主、农业为次、各业并举的移民经济区。
光绪六年(),清朝封疆大吏吴大澂来到夹皮沟时,韩边外已然形成规模,以头目韩宪宗(已改名为韩效忠)为首,从事采金、采参及农耕等经济活动,从赋税、刑法到团练,完全由韩氏自主掌控。吴大澂对其实施怀柔*策,将韩效忠领到吉林将*府,准其垦地纳租,使韩边外的存在合法化了。韩效忠本人也因助剿马贼有功,被吉林将*任命为“南山练总”,清廷也赐给他五品顶戴,吴大澂还颁给他亲自手书的“安分务农”的牌匾,希望他定居务农,不要从事非法采金活动。从这以后,到韩氏第三代主人韩登举掌控韩边外为止,清朝都未能在其领地内设置行*机构,使其处于半自治状态。
有关韩边外的地理范围,在日本人写的《满洲地志》里有详细的记载。该书撰写于年,由日本陆*中佐守田利远编纂,书中大量引用实地考察的资料,记载中国东北的山川地理、人文风俗、工农商业,以及清朝的行*设施等。全书共分八编,其中第七编是“化外区域”,包括“韩边外”和“间岛”。守田指出该编内容为:“蟠屈拮抗于长白山东、西两边,宛然形成一国的清朝的化外区域韩边外,以及属于韩国的行收圈外的间岛。”即他将间岛、韩边外视为清朝统治以外的化外区域,并指出韩边外接近“独立国”,间岛则是韩国理应收回的地区,暴露出他怂动日本*府向这两个地区扩张的野心和意图。第二年8月,日本*府将间岛扩张*策赴之实施,借口“间岛”归属未定和“保护”朝鲜人,在清朝延吉厅所属的龙井村设立了非法的统监府间岛派出所,挑起了所谓“间岛问题”。
《满洲地志》还详细记载了韩边外的地理位置、范围、人口及居民所从事的行业,如指出:韩边外“位于长白山北麓,跨松花江右岸,后渐次侵蚀辉发江流域”。又指出其范围:“东方从古洞河开始,西方到大鹰沟宽街,北方从牡丹岭穆禽河开始,到南方花砬子、那尔轰为止,东西四十余里(公里),南北三十余里(公里)的广阔面积。”记载人口和居民情况:“领内住民多少没有精确的数字,据该地住民言,领内住民户数五千余,人口2.5万,其大部分为汉人,内山东人十之八九,其余是韩家第二故乡及其他地方人。山东人主要是登州、莱州、青州三府属,及沂州府属之人。职业为采金、采参、狩猎、农耕、行商。”记载其地势:“受长白山余脉,加之松花、牡丹二江上游支流在各处分派,纵横贯通,不是山丘就是溪谷,广低颇甚,仅二道店子(二道甸子),桦树林子,地阴子(地窨子)等处有平原,此外几乎没有平原。”这里所指二道甸子、桦树林子及地窨子,恰恰是韩边外的中心区域,韩家分别在桦树林子、地窨子建有两处住宅。
光绪三十四年()宋教仁写的《韩边外志略》(收录在《间岛问题》一书中),记载韩边外的地理范围、人口及团练会所等,内容如下:
其疆域东西长二百里,南北广百里。东为古洞河(界敦化县)为界,南以头道江南山为界,西以那尔轰大鹰沟为界,北以牡丹岭为界,面积约2万余方里,人口约5万余。其治所初在木旗沟(亦曰金城,亦曰地阴子,明时之穆城卫地也),在松花江之东岸、木旗河之南,北距吉林省治二百二十里;后分治于桦树林子(亦曰桦皮甸子),亦在松花江东岸,南距木旗沟三十里。统领居桦树林子,下有总理、管事等员属之。其领内分为团练会九区,会有会首一人,掌地方民*、裁判、赋税、*备之事(曰夹皮沟会,曰金银别会,曰古洞河会,曰帽儿山会,曰黎子沟会,曰棒槌沟会,曰那尔轰会,曰头道流河会,曰大沙河会)。每会养兵十余人,乃至五十人,合桦树林子、木旗沟二治所之护勇计之,共有兵六百余人。其地当长白山之北缓斜面,松花江头道江、二道江诸水贯流其中,诸山脉纵横起伏,成为一大溪谷之高原地。……居民皆系汉人(山东人最多),风俗习惯皆与山东省相同。
图1:韩边外山金、沙金分布图
资料来源:引自門倉三能《北滿金礦資源》
此外,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地学家张相文写的《韩边外志》(收录在年出版的《南园丛稿》中),主要参考守田利远的《满洲地志》,记述了韩边外的地理范围、人口及居民构成等,内容如下:
韩边外领土之界,东起古洞河,西迤大鹰沟以达宽街,北越牡丹岭,南达花砬,西迤以至那尔轰。东西斜长,南北约四之一。境内居民,确数不可知,征诸土著之言,户数6千余,人口达3万以上,皆汉人也。在山东人占十之八九,间有复州人及他方人,然不过十之一耳。山东人中尤以登、莱、青人为最夥,沂州府属次之。专以采金、掘参、猎兽为业,农耕行商,亦兼及之。
年,日本人门仓三能在对中国东北地区金矿资源进行情报搜集的基础上,编纂了《北满金矿资源》一书,其中第三编记载了韩边外,包括地理范围、沿革及金矿分布等,出现了从前未有的桦甸县、安图县、蒙江县及抚松县等,这与清朝为了抵御日俄两国的扩张,于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在东北地区加快设省建县有关,也表明韩边外的自治管辖走到了尽头,其详细内容如下:
韩边外主要指辉发河合流点以上的松花江干流流域,即指桦甸县、安图县、蒙江县、抚松县,所谓广义的西部间岛地区而言。其中桦甸县占四分之三,安图县、蒙江县,自老韩家第一世韩宪宗、经二世韩受纹,至三世韩登举,则完全属于老韩家领域,俗称韩边外。其方圆东西约四百华里,南北约二百至四百华里,其领域内大小河流无不产金……韩宪宗晚年为韩家最盛时代。其势力所及,从牡丹岭以西到松花江东源上流一带及辉发河两岸。从东到西数百里分布的大小金矿二十余处,从矿权到土地、森林皆为其私有……登举时代已受官府之压迫,在韩家领域内设桦甸、蒙江、安图、抚松等县,韩家势力逐渐减退,仅剩江东桦甸县七、八两区私兵千余名。
从以上守田利远、宋教仁、张相文及门仓三能的记载来看,韩边外的地理范围为:从东边的古洞河、大沙河,到西边的松花江大鹰沟(距吉林省城里),以及从南边的那尔轰、蒙江,到东北边的牡丹岭(牡丹江发源地)为止,包括后来的桦甸县的大部分,以及安图县、抚松县、靖宇县及敦化县的一小部分。其中心区域位于桦甸县的桦树林子(距省城里)、地窨子及夹皮沟(距省城里)一带。而南边的蒙江(靖宇县旧城)和东边的娘娘库(安图县松江镇),则与韩边外保持较松散的关系,并非直接控制区,如守田利远记载这两处是韩边外的“藩属”。这些边远地区,一旦遇到马贼攻击等紧急情况,就会派人向韩边外求援,但平时不受韩边外的直接控制。
有关韩边外的总人口数,因人而异,如守田利远的记载为2-3万,张相文的记载为3万以上,宋教仁的记载为5万余,吴大澂曾指出有“亡虑四五万”等。另据记载,韩家管控区有类似保甲的制度,每15-16户设一个什长(也叫“十家长”),每15-16个什长设一个牌头,总共有18个牌头,共约多户,如果一户平均按5口计,那么约有2.3万人。可见,韩边外管控区总人口约2-3万人或者4-5万人,居民中十之八九是汉人,以山东移民为主,他们主要来自登州、莱州、青州及沂州等府。
图2:夹皮沟金场图
资料来源:引自守田利远:《满洲地志》
韩边外的居民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包括采金、采参、狩猎、农耕、行商等。其中采金业所占比重较大,如松花江上游的木箕河、夹皮沟、金银壁河、古洞河及大沙河等地,都因采金繁华一时,在古洞河、大沙河都有“热闹街”。其开采金矿历史,从道光初年开始,至同治中叶达到最盛时代,日产金1.5万余两,采金人数达4万。到了同治、光绪之交,产量渐减,到了光绪二十六年()俄国出兵占领东北时,采金业已有衰落之势,但是夹皮沟仍是采金业的枢纽要地(如图2),不失其支配地位,保持着繁荣状态。
二、日本新闻媒体对韩边外、间岛的混淆及中方人士的反击
韩边外、间岛是晚清时在东北封禁区内形成的两个移民区,二者既有相似性,也有明显的区别。如前述,韩边外属于山东移民聚居区,位于松花江上游,居民主要从事与采金有关的经济活动;而间岛是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朝鲜人越垦区,位于图们江以北,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经济活动。年日俄战争结束以后,日本将注意力转向清朝统治稍显薄弱的这两个地区,所暴露出的扩张野心引起了清朝上下的警觉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