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反骨人家文革时期发生在老牛沟的故事
TUhjnbcbe - 2021/1/21 14:04:00

反骨人家

(全集)

山中有泉著

在长白山脚下一个叫老牛沟的山村,七十年代初,这里的“文化大革命”烽烟正浓,一天放学后,一个叫大*的男孩儿与同学在操场上玩,他八岁的妹妹妹跑过来说:“大哥,咱爸挂牌子呢。”大*回到家,奶奶正和妈妈边说边哭,爷爷在一边铁青着脸,嘴里嘟囔着:“反骨呀!反骨呀,果然作出事来了。”

原来,男孩儿的爸爸脑后有一块凸出的鸡蛋大小的骨头,他的脑后也有一块这样的骨头,只是没有爸爸的大,他的奶奶常说:“看看,这爷俩脑形一点没差。”之前他总是以和爸爸有一样的骨头自豪,今天听了爷爷的话,觉得这反骨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了。

果然,一场横祸飞来,使一个原本快乐的家庭陷入了阴霾,从此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点击标题阅读

《反骨人家》一、初识反骨

《反骨人家》二、风雨满屋

《反骨人家》三、童心熏染

《反骨人家》四、反骨初现

《反骨人家》五、当“棒劳力”

《反骨人家》六、不堪重负

《反骨人家》七、纷纷暮雪

《反骨人家》八、冰皮咋

《反骨人家》九、误入藕花

《反骨人家》十、鸥鹭暮雨

《反骨人家》十一、井下机声

《反骨人家》十二、反骨平反

《反骨人家》十三、东路茫茫

作者简介

杨*,笔名山中有泉,桦甸市夹皮沟人,中学语文教师。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反骨人家》读后

文/花花的小名叫幸福

做为一个老牛沟土生土长的人,看完反骨人家任何人都不会没有想法。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十个字是刷在老牛沟疗区的大墙上的,若干年,若干年,直到被拆迁,想必那也是那场大革命的产物,与我,却久久不能忘怀。

花花是六四年出生的,大革命的记忆恍恍惚惚。王少英,孙连生的大名却如雷贯耳。只记得,他们被戴上用报纸糊的老高老高的大帽子,脖子上挂着黑板一样的大牌子(上面写着反革命分子XXX)。挨着个生产队批斗,游街。

依稀记得有一次在小东沟开批斗会,小伙子们让他们跪三棱的柞木柈子,期中一个没跪好,被劈头盖脸的一顿打。大哥抱着我在旁边看,把我吓的哇哇的哭(后来听大人说:批斗王少英,孙连生把小花吓的哇哇哭)。

至于孙连生笔者记录的非常详细,我说说王少英的后人,他有一女一儿。女儿大,嫁给一个何姓山东人,比她大好多,日子过得还算过得去。他儿子就惨了,他叫王绪广,二十八九岁也没娶上媳妇,在私人小矿打工,井下发生事故,伤了他的一双眼睛,给多少补助我不知道,据说不多,独自摸索着生活。三十年前我回娘家,他去我家,总是摸索着,进屋以后靠墙站立,自己说自己在别的地方看不见会碍事,只有靠边站听听大伙唠嗑儿。现在已经不知道他还有没有,活成个什么样子了。

据说王少英也老病而终……

文章刊发以后,做为家乡人写的家乡事儿,转发是义不容辞的,所以我每天盯着《咱们村》,只要更新,应该是我第一个转发,并且转到我故乡群里,只要有一天稍晚点儿就会有无数人问,周日停刊也得挨着向他们解释,可见有多少人热爱我们的家乡,有多少人想了解那段历史,特别是远离家乡的游子。老话说的好: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在俺们心里,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最美的图画。

闭着眼睛,老牛沟的地形,地貌,历历在目:河南,河北,商店,选矿,疗区,电影院,炮楼子……那就是我们的家,那就是老牛沟人赖以生存的地方。

感谢笔者带所有老牛沟人回忆过去那纷争的年代,回味那酸咸苦辣的人生经历。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点评嘉宾:笔名花花的小名叫幸福,曾经在老牛沟当过教师,现居长春。曾开办幼儿园和家*。曾在《咱们村》发表《小花和她的大花老师》等作品。

《咱们村》原创媒体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篇关于故乡的故事,珍藏在我们心中。纵然离故乡万里,只要翻起关于它的故事,就能温暖我们游子的心。

《咱们村》——游子的心灵家园!欢迎全国各地的作者投稿,讲述从前的故事……

《咱们村》作家交流QQ群

《咱们村》投稿

1
查看完整版本: 反骨人家文革时期发生在老牛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