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第十届美展金奖袁武和北京画院执行院长的
TUhjnbcbe - 2021/1/10 1:17: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靠谱么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壹品汇

yipinhui

本期平台隆重推出全国著名画家、北京画院执行院长、中国美协理事袁武先生

艺术人生与作品展示。

相信你的身边会有这样的一群人,从来只是想象中的相遇。在现实真实的时间里未曾谋面,可能连一次虚拟对话的设置都无从下手,犹如我和著名画家袁武先生之间的关系。

我和袁武先生无数次见面,真正语言”交锋“只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年9月,第三届东北亚文化艺术周期间。他和画家曹无先生来吉林长春受邀做展览。我们短暂的交流,点头微笑,心领神会;第二次是在他净月的画室”今月轩“,我们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畅谈,我给他做人物专访;第三次是在年5月份,我去北京游玩。去了他在顺义区的画室做客,一起共进晚餐。

看来我的判断是对的。因为我没有把艺术和生活中的袁武泾渭分明过。事实证明,他的儒雅、博学、谦逊、严谨、和蔼与真诚让我从更多的侧面直达他的艺术本真与自明。袁武的绘画美学是别具一格的,在中国当今画坛形成了自我特有的艺术符号。不仅如此。他的作品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接受着美术史、美术学术期刊、美术评论家、美学理论家们的检阅。我们看到了一种认同,一种艺术的体认。

前阶段,袁武先生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1-3号厅举办了“大昭寺的清晨个人作品汇报展,给沉闷的美术界一个响雷。又是他绘画技艺的升华和超越。壹品汇签约职业画家李艳茹女士受邀参加作品展,并发回了一些现场图片,甚为惊喜,同时也祝贺袁武先生。

袁武是个怎么样的艺术家,他在搞什么样的艺术?我想不多说了,作品和人品说明一切。他知道一个东北长春的小老乡,一个后学晚辈,冒着被人耻笑的大不韪开办画廊,给予支持和鼓励。

如今,谨以此文字感谢袁武先生,也让我们通过点滴线索,寻得一点蛛丝马迹。

——主编董喜阳推荐语

袁武,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画院执行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府特殊津贴。国家重点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贡献者。国画家袁武的作品《大雪》曾获全国第七届美展铜牌,作品《没有风的春天》曾获全国第八届美展奖牌,作品《天籁》曾在首届枫叶杯国际水墨画大赛中获金牌奖,作品《凉山布托人》获首届全国国画人物大展优秀奖,作品《九八纪事》获全国第九届美展银牌奖,年被全国文联评为国画坛百杰,作品《亲人》获年全国抗洪英雄赞美术作品展一等奖,作品《凉山布托人》入选百年国画大展,作品《生存》获解放*文艺奖,作品《夜草》入选北京国际双年展,作品《抗联组画―生存》获全国第十届美展金奖。

国画家袁武的多件作品曾在《美术》杂志、《国画家》杂志、《中国书法·国画》杂志、《国画》杂志、《美术观察》杂志、《朵云》杂志发表。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曾播出艺术专题片《心路》,介绍其作品及艺术创作道路。曾多次在日本举办个人画展并进行学术访问。出版有《袁武新作品集》、《袁武水墨人物写生集》、《袁武国画作品选》等。年被读者评为“当代最具升值潜力的中国画家”。吉林书画院推荐画家。

《抗联组画-出击》

大昭寺的清晨1

大昭寺的清晨2

大昭寺的清晨3

拥有绘画航标的艺术河流

——专访北京画院执行院长、著名画家袁武

撰文/董喜阳

袁武在当今美术界堪称练成独孤九剑的“令狐冲”,笑傲画坛。在这个不算大的城市里,我们却数次无缘交谈。已经离开长春二十多年之久的他,漂泊到了很多地方。最后的空间位移总算是让人感到乐观。从负责教学管理的解放*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到职业创作的北京画院常务副院长,北京画院执行院长,袁武的艺术生涯轨迹初见端倪。

犹记得袁武先生净月画廊“今月轩”隆重揭牌之日,他的严谨与干练。富有创作激情与敏捷的才思,持有艺术操守与悲怜情怀,敢于直面麻木的艺术秉性的率性与纯真,一直被业内津津乐道。

时间的指针定格在午后,抛开艺术的面纱,我为你还原一个真实的袁武。

在我眼中总是沉稳、优雅、简直博闻强识的画家袁武,不但是文艺少女心中的好偶像、好良师,更是许多青年画家心目中仰视的前辈。偶尔听他随口提起那些浸泡在画室里的忙碌时光,凌晨三点醉卧街道的冰冷气味,只觉得又是某幅作品还原与呈现生活的场景。尽管有这些“小段子”的碰撞与张扬,但我从未把这些和眼前的儒雅男人联想在一起。

但他的艺术人生似乎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真正启动。

他生长在东北松花江边,20多年前带着从《芥子园画谱》中学来的“艺术”去当“知青”、做工人、上大学、读研究生。他就这样一路走来,用手中的笔墨与平和的心态倾诉着自己的心声。他说:“在生命属于我的这几十年时光里,我将一直为画好画而劳作。”

因为感动画,因为寂寞画。因为理想画,因为生活画。因为想真诚面对自己而画。

绘画情结始末

人的一生注定要充满无数变数,有的甚至是劫数。坚持到底就可以改变命运,半途而废就会被命运左右,乃至庸碌一生。袁武先生也不例外,绘画之于他是“命里有的终须有”。

袁武先生不仅绘画一绝,文字也如行云流水,环转如珠,犹如有一道被情感与真情编制的门,悄悄打开。他写自己的速写情结,他写与已故著名书法家周昔非、金意庵的忘年之情,写与书法家吴玉珩的童年趣事,也写到这些年的艺术之路,酸甜苦辣,个中滋味。记忆中的那条河,从未干涸,在我眼前缓缓流淌。

“喜欢绘画源于母亲,只有她是我最大的支持者。我家几代都没有从事美术事业的,三十年前,当我步入初中,不知为何突然对美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与痴迷。那时没有老师指导,也就谈不上入门,是名副其实的自学。终日在门窗上、墙壁上、地板上‘涂鸦’,而最初充满热情欣赏这些作品的只有母亲。”

袁武说画画曾经令他很无奈,想过放弃。但是绘画创作是他最喜爱的职业,他又割舍不了。看似矛盾,实则真性情。从小迷恋小人书与各种漫画的袁武从来都不是认真听讲的学生,他喜欢问老师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他从来都是为文字与绘画插上想象的翅膀。出生在普通工人家庭的袁武从小喜欢涂鸦,比如说小人书上的各式人物、杨子龙、《水浒传》等,放大后挂在墙上。“进入临摹阶段以后,我开始屡次的临画印刷品中的刘奎玲、杨之光的作品,也是母亲鼓励我把这些临品贴在我家墙壁上展示。”

年,袁武高中毕业,为了响应*的号召,“上山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年,袁武结束了两年多的知青生活,从桦甸县的农村招工回城到吉林市的吉化公司厂当工人。也因为绘画的缘故,被借调到厂工会帮助搞宣传。这一期间,袁武有幸结识了中国知名书法家、篆刻家金意庵老先生,由于金老的提携与点拨,他受益匪浅,进步神速。

年夏,袁武考学成功,被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录取。大学毕业后,他先到榆树师范学校支教,后到长春书画院当画家。随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又特招入伍,到解放*艺术学院任教。这教书育人的工作一干就是十二年,欣慰的是忙碌于“传到、授业、解惑”与琐碎奔波生活的袁武,从未间断绘画练习与理论研究,寒来暑往,数十年如一日。

1

画由心生,勤能补拙

没有经过正规学院派教育的袁武,刚进入东北师范大学就遇到了瓶颈。“素描和色彩不是我的长项,而且师范教育学校,一二年级没有国画。我的基础教育、油画插图设计等成绩可以。之前反复练习的色彩和石膏写生,其实对自己没有帮助。这可能也是中国教育的误区。”

显然,袁武先生不喜欢被归纳成任何流派、帮派或是山头。“中国很多优秀画家都不是学院派,就像是原生态的歌手,学院派的学子很少能成为优秀画家。比如我本人,我不喜欢油画,我只喜欢国画。我对光感与色彩不敢兴趣,对冷暖与色调分配也存在偏差,但是我会把西方油画的优秀元素与先进技法汲取、借鉴和融入我的中国画创作。”

了解油画的人知道,在西方油画家的眼里,永远都没有黑与白。中国画是意向绘画,西方油画是具象绘画。一个感性绘画,一个理性创作。“我喜欢中国画,因为我是一个感性的人,也更注重想象。注重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也拥有着东北广袤黑土地的雄浑、开阔、粗粝、豪爽的性格。东北人的性格似乎更持久,大学四年,研究生四年,从本质上来讲,我的心灵疆域没有离开吉林,精神半径只是辐射到地标的位移。”

袁武先生对于绘画艺术始终持有尊重、敬仰与小心翼翼。“我不是为了玩儿画画。30多年来的艺术生涯,我学会了驾驭自我心情与思想。画家眼界的打开和对绘画本真的理解,对画艺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始的开始,我是兴趣使然,之后是理性的虔诚的普通意义上的审美。李存葆老师曾经问我,为何能把东北、古典、*旅题材的作品与主旨思想很完整的结合统一起来。我觉得是思想的稳定,决定了绘画题材的稳定。”

精神明亮,方向清晰

“我的第一幅作品是在初中的时候绘画的。”回顾过往的绘画历程,袁武如此说。

做工人时候想绘画,当美术老师的时候绘画,到长春书画院依然是为了绘画。“我很喜欢教育的职业,那能使我的很多教育观点得到最直接、通透的表达与呈现。在解放*艺术学院授课,我留下了两本速写集和五本写生集。后来,我发现学生的观念与思想发生了转变,甚至是扭曲。他们的心态不再可爱,对艺术也不足够尊重。学校对于教员的要求过于呆板,要求统一的教材与教案,要知道一种统一的教育方式是违反艺术教学规律的。”

也可能基于这个原因,袁武选择离开。也因为“艺术的被炒作而痛苦”,他去了北京画院,到一处安歇的所在,寻找艺术的“世外桃源”。

“我不看好现在的艺术市场,表面兴盛,实则萎靡、混沌不堪。不是因为我的作品表面的升值就能说明我的艺术成就高,这是不成绝对正比例的。客观的说,现在的艺术市场是不理性的,也是不健全的。要知道,一个优秀的画家作品卖的多少钱与艺术没有直接关系,如果不能给美术史留下好作品,终生艺术只是纸上谈兵。”袁武不希望直接转入书画市场,他果断地说,如果有20个人买画,他只是卖给5个人。“商品画与专业作品不同,钱多了会影响我的艺术创作。”

诚然,袁武是思辨的。姿态是明确的。作为现实主义画家,他思想不保守而且很前卫。他欣赏的是国外画家那种商品画与作品画的和谐统一。作为体制内画家,袁武从主攻山水画到人物写意,这本身就说明他持有冷静的头脑,达观的心态与明确的前进意识。

让梦逆行,现实回返

袁武的绘画时间与经验是随性的。他现在仍旧坚持一种追求,坚守一个艺术家的道德底线与人文关怀,不为艺术而艺术,不为金钱而创作。“财富是成功,不是成就。画家的财富和商人的财富不能比,我的财富观不是钱,而是作品。”

这时的袁武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偶尔抬头望向屋顶,显得惆怅。“我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创作、旅游、聊天。现在看来除了前一都很难实现。我喜欢和拥有高层次艺术良知与精神守望的人对话,可我喜欢对话的人都很忙,不忙的来找我的又都不是我喜欢的。现在很是怀念和周昔非、金意庵老爷子们在一起谈人生、谈艺术的那段童年时光。”

精神富有,物质就会相对贫乏。致力于绘画本身创新与理论研究的袁武,因为懂得,所以相对“清贫”。他是一个有点另类的人,因为他不会放松在艺术领域的追求。“我的绘画不会屈从于大众审美,那是一种悲哀。”

画廊开始安静下来,偶尔的几声低语也被厚厚的玻璃挡在外面,只有微弱的阳光照射进来,我知道我们的谈话接近尾声了。专访最后,袁武先生终于毫不吝啬的直言不讳,收藏绘画作品应该注意的三点:一是不要只收藏你喜欢的东西,你的喜欢和画家的创作是有距离的,对艺术的理解你是弱者;二是不能人云亦云,要去翻美术史,要相信专业;三是要研究画家的收藏,要增长知识,洞悉画家的精神追求和个性品味。

大昭寺的清晨

袁武早期作品多是沿用“徐蒋体系”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描绘底层人物的形象,《大昭寺的清晨》系列作品为袁武新时期的转型之作,不论是水墨语言还是形式、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化。总体来说袁武的当代转型是艰难的、非常内敛的思考和行动。

大昭寺的清晨4

大昭寺的清晨5

“大昭寺清晨”袁武画展前言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美术理论家)

 水墨艺术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它以独特的中国笔和墨,特别是极为敏感的中国纸为媒介,成为世界绘画体系中具有东方文化特征的绘画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它作为精英艺术,成为知识分子画家表达心灵、精神与情感的语言。

 袁武先生是当代中国艺术界富有杰出创造才华的代表,他在继承中国绘画传统的同时,努力探索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在水墨艺术领域注入当代文化的观念与创新的意识,形成了鲜明的个性风格。本次展览以他的新作《大昭寺的清晨》系列,构成了一个博大而丰富的世界,将使澳大利亚的艺术界同仁与朋友们看到袁武先生精湛的创造成果,也看到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莫过于日益迅速的都市化进程,正像所有知识分子对于都市化的文化反应一样,袁武一方面感受着都市生活带来的便利与丰富的艺术信息,另一方面,他也总是意欲摆脱现实生活中物欲对于精神的干扰,希望寻得心灵的纯净与安宁。于是,他从繁华的都市走向遥远的边疆,走向那被誉为“心灵的净土”的青藏高原。那里终年覆盖着冰雪的神山圣谷,雄奇瑰丽的原始森林,气势磅礴的寺院宫室,都深深的吸引了他,而比自然风光更令他震撼的是藏民虔诚的宗教信仰与穷其一生的朝圣旅行。在由松赞干布建造,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拉萨大昭寺,来自西藏乃至世界各地的朝圣者们汇集于此,叩拜不已,诵经缭绕,大昭寺成为朝圣之旅的终点,又是起点。朝圣者们无休无止、周而复始的祈祷和跪拜,构成了具有巨大精神感召力的现实景观,让袁武为之动心动容。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信仰的力量,因此他在描绘这种景象的过程中,体味的是一种纯粹的人性。他还特别选择在清晨与日暮的光线之下观察、体味那些藏民们的身影,以突出刻画人与自然交融的关系。这些感受汇集在《大昭寺的清晨》系列作品中,将朝圣者们最虔诚和真切的情感表达出来,汇集成史诗般的篇章。

袁武的艺术是一种文化的“救赎”。他如此深刻地塑造了一个个留下岁月沧桑印迹的肖像,让人看到命运的身影和信仰的永恒,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笔下的艺术形象也能够感染被世俗的色彩所迷乱的眼睛;“救赎”也指代一种艺术语言的复归。现代以来艺术形式语言的演变一方面丰富了视觉艺术的面貌,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语言的堕落”,使艺术语言丧失了对事物的本质进行传达的能力,沦为一种对浅显的表象进行抄袭的工具。语言统一性的消失反映了世界整体性的破碎,在这个进程中,绘画的意象变得茫然。因此,建立一种内核更加坚实,语素更加有机的艺术形式,也成为对艺术语言的一种救赎。袁武的艺术在“精神的朝圣”和“语言的救赎”这两个重要层面上形成的一致性,或许正是他对当代艺术的重要贡献,在这个意义上,他的艺术能够超越文化边界和审美差异,唤起人们更多的共鸣。

主编:董喜阳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十届美展金奖袁武和北京画院执行院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