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经典诵读融合课题第一期成果总结
一百多万年前的一天,在今天云南元谋这个地方,发生了一场因雷电引发的山火,山火所到之处,植物动物悉数死亡。一些躲过了山火的直立人,在大火熄灭后回到火场寻找被烧死的动物用以充饥,他们发现,经过大火的炙烤,死去的动物们的骨肉极易分离,被烤焦的毛皮下面,动物的肌肉不但散发出从未有过的香味,还更易咀嚼。还有一些板栗之类的坚果,也因经过炙烤后而变得又香又软,非常好吃!他们从此就开始搜寻火种,慢慢养成了烹煮熟食来充饥的习惯。
火种,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种工具,让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迁徙避寒的生活。它的使用,被后来的历史和考古学家们认定为是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几万年前的一天,一个氏族公社中的一对男女因为吵架,把刚刚采集来的野生稻谷打翻在地上。虽然大部分被重新拾起煮成了粥饭,却有一些被遗弃在地上并经多日的踩踏被踩进了土里。几个月后,他们惊奇地发现,地上的那个位置长出了许多稻谷!从此,人类的农耕文明开始。
谷物种子,作为人类掌握的另一个重要工具,让人类摆脱了狩猎采集、居无定处的生存方式。
大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这段时间,也就是距今两千多年的时候,人类的思想开始出现了火山喷发式的觉悟。这个时期被人们称为“轴心时代”,许多人们所熟知的伟大圣贤就是出现在这个时期,比如东方的老子、孔子、佛陀,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人类几大宗教的雏形,也在这个时期形成。可以说,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开始开花结果的时代。“在这一具有高度创造力的时期,宗教和哲学天才们为人类开创了一种崭新的体验。他们中的很多人未曾留下姓名,而另一些成为我们的导师,至今仍能使我们心存感动,因为他们教导我们应当如何做人。”[1]
语言与文字及其所产生的思想,实质就是人类精神的种子、文化种子,它作为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的工具,帮助人类完成了精神的启蒙,认识到自己与其他生命的不同。
但是,随着实证科学所带来的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越来越有力地创造和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人们越来越依赖科技的力量来获得其所想要的人生幸福。世人逐渐用感官享受,代替了心灵喜乐,误以为物质越丰富,人类越幸福。然而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走向,从二十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思想者都开始表示了对人类未来的担忧。人类追求极致享受的结果,就像是一群奔向断崖的羊群。
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人类简史》中说:“虽然现在人类已经拥有许多令人赞叹的能力,但我们仍然对目标感到茫然,而且似乎也仍然总是感到不满。”“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更糟糕的是,人类似乎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不负责。”“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2]这是对全人类,更是对缺乏心性智慧的人们的警告。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为儒释道哲学,其正是源于轴心时代的那些东方先哲们。因此可以说,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代所产生的思想果实,就是为随后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埋下了宝贵的种子。儒释道思想体系作为中华文化的根脉,在近代融汇了西方哲学与科学思想,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因此可以说,老子、孔子、孟子、佛陀、曾子、庄子等等这些古代先哲,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播种人。
但在今天的中国,我们也同样发现,人们越来越相信财富、地位、名誉这些外在的东西是能够带来快乐与安全感的,而忽视了内在智慧对人生幸福的决定作用。由此导致我们的社会现在出现了许多问题,金钱至上、道德滑坡、资源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竞争关系而不是合作关系,继而诚信缺失、仁爱缺失、贫富分化,一系列的人性之恶在我们的社会里恣意横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人们对内在和外在追求的失衡,以及由此产生的心性智慧泯灭。
古人留下了智慧的种子,但却被我们弃之不用。特别是在最近的百十年来,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们几乎丢掉了所有这些智慧种子。如今我们的大地上,繁茂地生长起来的,大多是“贪婪”、“嗔恨”、“愚痴”、“刻板”、“争夺”等等丛生的杂草,少有“正直”、“阳光”、“谦恭”、“和善”等等这样高耸的大树,整个社会都走入了病态。
好在有许多仁人志士,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危亡的时刻挺身而出,以自己的毕生精力来复兴我们的东方智慧。比如南怀瑾先生,早在年就开始在大陆推广国学经典,创办了武汉“大方中西文化导读中心”。继而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台湾教授王财贵先生也在大陆开始推广儿童经典诵读。另外还有冯哲、赖国全等都相继开展了各式各样的读经教育。二十多年来,儿童经典诵读活动逐渐被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同,直至如今,国家也已经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成了复兴中华的重要手段,鼓励教育界将儿童经典诵读持续开展下去。
儿童进行经典诵读,这种“只读不解”的方法,就是在他们的心里种下种子。就像远古的农民,把种子撒到地上,经过大自然的阳光、雨水、气温、时间的养育,完全不需要人类的干预,让人类不经意就有了收获。而且,所收获的就是人们所希望收获的,就是那些种子所呈现给我们的谷物的样子。近二十年的国学经典诵读推广,已经证明了其在培养出带有中华文化中“君子”符号的人才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这就是“文化种子”的作用。
年的春天,由“北京动通合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支持,早已开展“家庭教育与经典诵读融合研究”的“合力向前工作室”也开始担负起了经典诵读传播的使命,在生命的春天里播撒文化的种子,通过第一阶段的三部曲确立了在这个领域中“重要倡导者”的地位。
第一部曲:随缘以发心
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赵庄乡鸡亮村,一个省级重点贫困村,坐落在太行山东麓的山脚下。
年9月的一天,受省林业厅驻村扶贫办孙树堂书记邀请,合力向前工作室负责人李向前老师与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专家王文忠博士、郭长连老师等一行人前往鸡亮村商讨文化扶贫事宜。那天,孙书记一边介绍村里的基本情况,一边领着北京来的专家老师们在村里查看村貌、探访村民。他们走过一条条的小路,看了一间间的农舍。村里几个破败的石头房院落,让这些北京的来访者们似乎看到了这个贫困山村的过去。特别是有些石头房院落里还住着无处搬离的老人,淡淡的炊烟袅袅升起,更让人觉得恍若走进了久远的历史当中。
村内也有许多新盖的房子,有的还是两层小楼,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也购买了私家车。村里的耕地不多,平均每人有半亩地,当地的经济来源除了耕作的土地和果木收成以外,还有些人上山采石,制作成成品石料后向外销售。拥有石料加工能力的农户,家里的经济条件都比较宽裕一些。
村里的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启动半年了。在孙书记的带领下,村民们利用*府拨款,开始在山场地上种植了一千多亩的果树。村里的道路硬化和路灯设置等项目也已列入日程,卫生清洁工作正在开展,村风村貌有了一定的变化。
北京的来访者们还参观了村里的村级小学。扶贫办的临时办公室就设在这所小学校内,孙书记与同事们每天就是伴随着学校孩子们的读书声和课间喧闹声开展扶贫工作,落实一项项的扶贫计划的。
这所学校只有三间教室,还是不久前县里拨款重新翻建的,*色的围墙上绘有几幅太阳花儿童画,把一个大约占地四亩的校园与外界隔开,校园中间一杆不锈钢旗杆上,飘扬着五星红旗。校舍情况还算不错,砖混结构,门窗齐全,教室内的照明也比较充足。
这所村级小学招收的是本村的孩子,从学前班上到二年级结束,之后孩子们就会转到乡中心学校去上学。学校有两位代课女教师,杨建梅老师和杨英华老师。两位老师美丽淳朴,分别已经在此工作了20年和9年了,虽然转正之路遥远而不定,她们却能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中坚持下来,实属不易。在随后在与两位老师的交流中,她们流露出由于工作辛苦加之家庭生活原因,因而已经产生了想要辞掉代课教师工作的打算。
课间,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嬉戏打闹着,虽然一共只有四十几名学生,依然热闹非凡。然而当有外来的陌生人跟他们打招呼的时候,大部分则变得拘谨而不知所措。他们的穿着并不都十分的破旧,有些也是很光鲜亮丽的。学校没有体育老师,也没有相应的体育器材,所以没有开设体育课,孩子们的户外活动都是在课间自由开展的。
谈到文化扶贫,北京的来访者们与孙书记展开了头脑风暴。他们讨论了文化扶贫的形式,如乡村图书室、乡村课堂、心理咨询,讨论了文化扶贫的资源供给,讨论了文化扶贫与经济扶贫的协调与可持续的前景等等。直到在回京的火车上,讨论始终继续着。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鸟,止于丘隅。”年10月19日,位于北京的合力向前工作室,周三这天的国学经典读书会又开始了。然而今天的读书会除了照例由田继鸣老师带领读《大学》讲《大学》之外,李向前老师还把去鸡亮村以后的思考拿到了桌面上。
她认为,鸡亮村的文化扶贫是合力向前工作室进行国学经典推广的一个机会。贫困乡村表面上看起来缺少的是财富,但深层次看,缺少的是文化、是智慧。既然我们认为国学经典是人们产生智慧的种子,我们为什么不把这样的种子种到贫困乡村去,让村民们的内心,特别是让乡村的孩子们的内心都具备了成长出智慧的可能呢?同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论是在培养儿童方面,还是在脱贫致富方面,着力点都应该放在家庭上。我们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的,本身就义务对家庭特别是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如果能够引导家庭中的成年人与儿童共同参与到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当中,必将对一个家庭的成长,家风的培养,乃至整个村风村貌的改善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把经典送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去。一个宏大的发心由此产生!
年11月4日,合力向前工作室与爱成长情商教育机构的志愿者们,带上首批募集的图书、文体用品一起来到鸡亮村,举办了第一次“山村读书会”。
中午时分,当一捆捆的捐赠图书从车上搬下,午休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帮着搬运到了一间暂做活动室的教室里。图书还没来得及整理,每个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拿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看着这些孩子旺盛的学习欲望,志愿者们心里洋溢着喜悦与满足。当数百本图书被摆上两个破旧的书架时,杂乱的活动室里立刻充满了光。所捐赠的图书,除各类学习生活用书以及各地小朋友捐赠的经典绘本外,中国少年报小记者辅导员刘世芬和刘晓黎老师为鸡亮村的孩子们捐赠年全年的《中国少年报》和《中国画报》。
读书学习的渴望,对于文明社会的人类来说,其实是一种天分。人类如果没有这种天分,这个世界的文明是不可能发展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一本好书,可以被无数人看到,转化为无数个读者的内在的东西。因此可以说:书,就是“文明的种子”,它们被保存在图书馆里,保存在书架上,就像保存在种子库中,一旦有人,特别是有孩子,读到了其中的一本,那么这本书中所蕴藏的文明的种子,就被播种在了这个人或者这个孩子的心中。
你看这些孩子,虽然身处穷乡僻壤,但只要与有意思的书籍接触,便会本能地,像他们初生时吸允母亲的乳房般地,贪婪受用。文明的种子,如果不首先种在儿童这片肥沃的“土地”里,还能种到哪里呢?
那天晚上,孩子们的父母也被邀请到了学校里,合力向前工作室的老师为他们讲了一堂家庭教育课,把丰富而又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带到了这个小山村。老师们讲解了儿童成长的特点,他们的心理状况是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成年人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成年人该如何修养自己,什么是一个人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等等。从之后的家长反馈来看,他们是非常需要这样的培训课程的。
在另外一间教室,儿童工作志愿者们利用带来的绘本,有声有色地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绘本故事课,孩子们听得个个都入了迷,一再要求老师再讲一个。绘本课结束后,志愿者们带领学校的两位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开始学习如何诵读经典,这是他们来到这里的最主要任务。不一会儿,教室里就传来了孩子们跟着老师诵读《大学》的声音,那声音清脆、高亢、悠远,相信是这个小山村里从来没有过的。
第二天,在对老师家长进行的经典诵读培训中,李向前老师把自己总结的经典诵读要义进行了阐述。其核心内容包括:
微笑:让心与心连接
趣味:诵读如游戏,似故事
韵律:和着韵律开始诵读
作为儿童经典诵读的引领者,父母和老师需要严修“四不”法则,即:
1)不命令催促;2)不打断不纠错;3)不竞争考核;4)不释义讲解。
在经典诵读过程中,父母老师先要注重充分的体验,参与其中,并觉察自我。随后则要通过观察来了解孩子,发现经典诵读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所带来的促进作用。在构建环境方面,要为孩子们创造放松而安全的环境,从而增加他们在诵读经典时候的专注程度。
那么,如何才能让经典诵读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呢?
首先,成年人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孩童时期,是人生的春天,是儿童在幼小的心灵中播撒种子的时期。因此,经典诵读就是一种单纯的播种,而不应当急功近利,期望在春天就取得巨大的收获。一切附加在经典诵读之上的“传道”、“解读”等等都属于揠苗助长,会让我们期望的成效付之东流。因此,恒久坚持诵读,让经典诵读成为建立在儿童内心建立秩序感,把其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才是这个阶段诵读最大的作用。
其次,诵读是打下扎实的基本功,特别是在儿童言语表达、文字表达方面,甚至是在节律韵律方面,都对其后的学习会产生助力作用。有了这样的基本功,未来才能产生无限的创造力。
从效果来看,要让经典诵读能够发挥作用,家庭的共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诵读经典的方式来陪伴孩子,会建设起一个更加和谐完备的家庭教育场域。同时,父母们从经典中所吸收的修身方法,也必然能让他们在生活中把握家庭教育的时机,这些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如果是在学校开展集体经典诵读,则应注意诵读的次序,各个年级循序渐进。长期的诵读,对于孩子的朗诵水平、语文水平等等都会有好处,甚至整个学习状态与学习能力都将得到提升。最为重要的是,每天半小时,这样的日积月累,一定会为孩子们打下坚实的中华文化底色。
两天的乡村志愿活动,志愿者们与几十名孩子游戏,读绘本,讲故事,带领读《孝经》、《诗经》、《弟子规》、《大学》,吃住在七个小朋友的家里,并按天付民宿费用。合力向前工作室的老师还鼓励家长中的志愿者,协助他们建设好图书管理制度,鼓励村里的老师组织家长们学习,他们建成了“鸡亮村家长学校”并由村*府挂了牌。
就要离开鸡亮村的时候,合力向前工作室与鸡亮村的老师和家长们建立起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