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桦甸
筑梦8月26日,桦甸市公吉乡大肚川村水库区域一派水乡泽国景象。江城日报社、市扶贫办“脱贫攻坚百人一线行”蹲点采访记者一行7人,与大肚川村驻村第一书记赫忠海和村*支部书记苗有才站在岸边,水面上缥缈的薄雾刚刚散去,凝眸远眺,目之所及尽是宜人美景。望不到边际的宽阔水面、悠然栖息的水鸟珍禽、绿意怒放的各色树木……航拍记者将远处的大小水塘收入镜头,悠悠碧波宛若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大肚川村,这个在年脱贫攻坚开始后被评定为吉林地区为数不多的偏远穷贫困村,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全村户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人。“如今的大肚川村,生机盎然,已经成为深山中的世外桃源。”村民们都十分自豪——5年来,经过全村上下一心的努力奋斗,村民生活条件焕然一新,从土坯危房搬进砖瓦平房;陆续修建的三条路打通了与周边区域的连接,村里生产的产品增值了;小村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引”来了八方游客;精准扶贫项目落地开花,村集体收入连年增长;走在振兴路上的乡村让老百姓过上了小康的日子。“过去,村子偏远闭塞,只有一条进村的路,就是一个死胡同。现在村里有三条路通往周边,家家的日子都过得美了。”今昔对比,村*支部书记苗有才很是感慨。寻路——盼来带头人打通发展路当天,漫步在大肚川村,远处,满山翠色,公路隐约。近处,花香萦绕,房整道洁。记者们沉迷于村庄的美。赫忠海说:“你们很难想象,5年前这里还是收入微薄的贫困村。那时的大肚川村,穷的远近出了名。”大肚川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一直以来,全村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没有产业项目,没有集体积累,收入只能顾上温饱。经济基础差带来的是村容村貌脏乱、公共设施匮乏,一顶“穷帽子”戴了多年摘不下来。脱贫攻坚后,各级包保部门在思考:大肚川村的出路在哪儿?谁能挑起改变村庄的重任?村民们也都在盼望着……群雁高飞头雁领。乡村要脱贫奔小康,选好带头人很关键。年,负责大肚川村脱贫包保任务的吉林市水利局*委经慎重考虑,决定让赫忠海出任大肚川村驻村第一书记。那时,赫忠海想到要离开吉林市到偏远的大肚川村是有顾虑的,“担心干不好,一开始并不想接手这个任务”。但局*委对此项工作的重视深深地触动了赫忠海:“作为一名*员,我应该把这担子挑起来!”。驻村后,看到村里去各社坑洼的泥土路,还有破败的土坯房,赫忠海百感交集。“组织信任我,我就要把这担子扛好,一定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从那天起,赫忠海把自己当成大肚川人,决心要和村里的干部、乡亲们一起奋斗,把这里彻底改变模样。上任之初,光有一腔热血和情怀不行,现实的“烂摊子”摆在眼前:村里没有一个产业,村集体账上没钱,很多事都干不成。环境差,垃圾脏土到处丢。更严重的是交通不畅,不仅让村民出行困难,也限制了村庄的发展。千里之行起跬步,事情需要一件件去破解和落实。年,根据实际情况,水利局精准为大肚川村审批了采砂场,这个项目让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筹建食用菌产业项目并达产,项目当年收入25万元;省水利厅水产扶持项目资金10万元也被赫忠海争取来了,扶持大肚川村小(一)型水库养鱼,投放鱼苗4万余元,当年村集体获经济收入2万元……“没有一股子干劲,就做不出让老百姓信服的事。”虽然困难还有很多,但一系列工作落实下来,带给了乡亲持续发展的希望和信心。而赫忠海和苗有才他们也在琢磨,要如何快速找到大肚川村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他们把目光盯在了修路上。要想富,先修路。大肚川村几十年唯一一条出村路让村里人没少受“委屈”。“以前路太窄,出门坐车要先走几里地。不光咱自己不方便,外面的人也进不来,村里的好产品出去也难运出去,这能发展起来吗?”78岁的贫困户李新福回忆说。年,在各方的支持努力下第一条路修建完成,从大肚川村至桦南,西出通桦甸市至吉林市。年,第二条路也建成,从大肚川村后西社至治安忠恕村,南出通至靖宇县。眼下,第三条路正在修建中,从大肚川村错草社至长青线公路,东出通临江至蛟河市。三条路彻底解决了大肚川村多年来偏远封闭的难题。赫忠海心里有笔账:“路通了,大肚川村种植的玉米每斤比过去多卖3分钱。全村卖玉米就增加收入多万元啊!”打通了村子通往周边的路,圆了老百姓多年的心愿,大肚川村也从此走上了脱贫奔小康的“蜕变之路”。实干——告别偏远穷实现绿富美有了乡亲们的支持,赫忠海和苗有才的干劲更足了。几年来,大肚川村因地制宜,坚持发展绿色农牧业,明确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依靠产业项目,打造“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明确了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增加依靠“输血+造血+持续”的办法;明确了新农村“八有”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策+帮扶+自建”的措施。发展目标明确,制度合理,干部冲在前,村民参与村里建设的热情也都上来了,由此大肚川村“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贫困户收入、建设好基础设施,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愿景已在眼前。赫忠海说:“偏远穷的大肚川村长期发展传统农牧业,虽然没有让村民坐上致富的快车,但基本保留住了原生态的环境。我们就是抓住这一资源优势,利用资源优势搞发展,让村民过上好日子。”苗有才告诉记者村里养牛的大变化就是最好的例子——原先,都是村民自己分散的零星养牛,效益低不说,卫生也不好管。因为村里适合养牛,年,市水利局自筹资金30万元,又经多方协调争取到白山发电厂帮扶资金23万元,桦甸市*府扶贫资金50万元,帮助大肚川村发展现代化的*牛养殖项目。“这养牛场环保,饲料、牛粪等都可循环,让大家见识到了怎么实现绿色养牛”。现在,大肚川村结合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发展的木耳种植产业项目、水产养殖项目和灰苏子种植项目都走了环保高效之路。发展带来的变化村民们感受更深。随着大肚川村的发展,村里的贫困户们也都纷纷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日子越过越好。贫困户徐万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家门口墙上有很多“正”字,一问才知,那是记工用的:古老,简单,却又一目了然。73岁的徐万林患有脑血栓,老伴儿也是一身病。但他们没有等靠要,两人尽其所能地把家里收拾得干净些,去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自从脱贫攻坚以来,*的*策更好了,低保金年年涨,再加上地钱、分红钱等,真的够用了。可就是这样,村里还总给我们发东西,我们用不了的就送给村里其他有需要的村民。”对于现在的日子,徐万林和老伴儿嘴角扬起的笑已说明了一切:满意。在贫困户贺万福家,他指着脸上的疤痕和崭新的塑钢门窗说:“这是那年俺家窗户玻璃掉下砸我脸上留下的。以前,我这房子窗户、门都是木头和玻璃的,破烂得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的。前年,赫书记凑钱,给我们30多户贫困户都换了塑钢门窗,还给我们做了棚顶保温。房子再也不漏雨透风,暖和多了。”村里有了收入,改造村民居住条件成了村里的头等大事。如今,在大肚川村,再也寻不见危旧房的影子。在赫忠海和苗有才的办公室,他们翻出一沓泛*的老照片给记者看。上面的破砖瓦、土坯房、臭水沟……很难与现在的大肚川村联想在一起。苗有才坦言,一到刮风下雨,他的心就悬着,生怕房子不结实倒了。“砸了人、出了事,咱谁也担不起这个责啊!”干净整洁、宽敞明亮的李新福家,位于大肚川屯大西沟河桥边。院围墙是新修的,墙外种着树;院前的村道是水泥路,桥下的河水潺潺流淌。“没修路、桥、墙之前,夏天大雨天,水就进院了。冬天冰排堆积堵住院门,遭了不少罪。年后,院前的路、桥、墙修建后,我家再也不受这水害了,环境也美了。”李新福满足地说道。同心——吃上生态饭走上小康路因为“赫、郝”这两个字形相近,很多人容易把赫读成郝。记者们在大肚川村蹲点采访时发现,这里的很多村民管驻村第一书记赫忠海叫郝书记。记者纠正说是“赫书记”,村民们振振有词辩解说:“叫郝书记,没叫错。他实干,难道他不好嘛?”贫困户刘晓伟就是这么叫的,他向记者讲起了年的一件事。那年,他家养的鸡因为市场原因卖不出去。赫忠海知道后马上联系到一个客户,可客户非要白条鸡,而刘晓伟身体不好干不了太多的活儿。见状,从没杀过畜禽的赫忠海硬着头皮,帮着杀鸡、去毛,直到把所有鸡都收拾完装车运走。刘晓伟感动得流下眼泪。同样叫郝书记还有贫困户王永才。以前,见他家卫生差,赫忠海没有一句责怪和要求,而是领着村干部多次来他家,把他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得让老百姓的腰包再鼓些。”赫忠海和苗有才认为,经过通水修路、旧房改造,大肚川村的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老百姓的生活也有了质的提升。然而,如果老百姓的兜里没钱,没有持续稳定的收入,即便都住进了新房,也保证不了生活小康的目标。赫忠海告诉记者,现在村里黑木耳种植每年生产木耳菌袋25万袋左右,解决农户就业0多人次,带动年轻人创业3户,年至年已按照合同约定每年上缴固定收益3.6万元,项目经营状况良好。*牛养殖项目总投资.7万元,按照合同约定每年上缴固定收益10.万元。项目每年解决玉米秸秆和稻草焚烧问题50多公顷,解决有机肥还田10公顷,带动村民发展*牛养殖8户,实现了绿色发展。只要在村里,赫忠海就会到各项目基地走一走,看看项目的运营情况。大到整个规划设计,小到基地里的一草一木,他事事关心,因为这些项目承担的是全村人增收的重任。“累是累点,但更多的是高兴,因为全村人的干劲上来了。”赫忠海在帮扶贫困户的过程中,鼓励大家自力更生,同时一定要讲方法,重环保。贫困户刘贵海就让赫忠海高兴的合不上嘴。来到刘贵海家时,他的妻子崔彦平正在给牛喂食。“俺家有7头牛,其中3只带崽,明年初能下崽;年开始养1头牛,后来村里帮忙贷款5万元买牛犊,去年养的最多11头。这几年总共卖了八九头,卖完再买新的牛犊,能挣多钱,真不好算,反正是挣钱,能干就不受穷呗。”除了养牛,刘贵海家还养了几十只蛋鸡。见刘贵海养牛,贫困户王永才、刘庆来两家也养起了牛,现在各自养1头。刘庆来家紧挨着刘贵海家,牛舍里的牛哞哞叫着。刘庆来说:“崔彦平患有重病都能养牛,俺更能养。看她家怎么养的,我就怎么养呗。现在,这头牛正带崽,一年能下一个崽,能卖1万多元。谁勤快能脱贫,就照谁学呗。”更大的保障来自村里。赫忠海告诉记者,现在大肚川村在木耳种植、*牛养殖的基础上,正在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没有村办企业,少了工业化污染,坏事变好事。目前,村里围绕水库开发的旅游项目也产生了收益,年垂钓旅游收入达17万元。但由于建设规模小、旅游项目单一,发展脚步还十分缓慢。但我们坚信‘绿水青山’能换来‘金山银山’。”一项项帮扶措施为大肚川村注入了新活力,也让村民们有了更多的盼头和劲头。几年来,村集体赚一些,再投入一些、扩建一些,如蚂蚁搬家一般,慢慢升级打造村里的项目,带动大家劳动致富。“在赫书记的领导下,村班子战斗堡垒作用增强了,今年村集体经济将增收20万元,贫困户户均年分红将达元以上。”村*支部书记苗有才说。离开大肚川村时,站在村里建设中的公路旁,赫忠海和苗有才为这条路的名字起了“争执”。“叫发财路,多吉利。”“我觉得应该叫致富路或者小康路。”围上来的村民纷纷表达看法,最后统一了意见:“这是一条致富路,更是奔向美好生活的小康路。”大肚川村脱贫攻坚大事记水产养殖项目●年吉林市水利局积极争取省水利厅水产扶持项目,用于扶持大肚川村小(一)型水库养鱼,采取养殖户和村集体合作经营的方式,村集体每年收取固定收益,共为村集体增收7万元。村*牛养殖项目●大肚川村*牛养殖项目总投资.7万元。养殖基地建成后,经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认证后,所有固定资产归村集体所有,利福牧业租赁经营。村食用菌种植项目●大肚川村黑木种植项目总投资60.6万元,其中:财*扶贫资金20万元,白山发电厂资助村集体10万元,合作社自筹资金30.6万元。每年组织生产木耳菌袋25万袋左右,解决农户就业0多人次,带动年轻人创业3户,年至年已按照合同约定每年上缴固定收益3.6万元,项目经营状况良好。“八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按照“八有”建设标准,结合大肚川村实际情况,完成修护大肚川河两岸,保护耕地亩;完成7个社8个屯自来水改造;安装56户卫星接收器和盏太阳能路灯;协调建设完成35.6公里水泥路。“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完成危房改造,暖屋行动;解决“两免一补”7人,“雨露计划”补贴3人;解决门诊报销48人,慢性病报销20人,住院报销13人;36户83人合作医疗,16周岁以上71人养老保险。土地发包收益项目●村集体运用包保企业资助资金购买36.5亩土地作为村三资资产,每年租赁给农户和施工企业,共计收入2.55万元。来源:吉林乌拉圈
编辑:肖寓隆
编审:谢郑阳
总编:于海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