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中秋异俗知多少孟满喜
TUhjnbcbe - 2020/11/3 15:57:00
北京白癜风医院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tslf/
中秋异俗知多少孟满喜在山西传统的“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猴猴节”中,中秋节极为重要,其以团圆为主题,衍生出拜月祭月、分食月饼、吃团圆饺子等诸多民间习俗。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民族成份较多,南北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因此中秋节来历的传说较多,中秋习俗的差异也大,其形式各有千秋,内涵各有价值取向。近日,笔者搜集整理了中秋节不同来历、汉族各地中秋异俗、少数民族不同习俗等,旨在传承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中秋传统文化。

中秋起源知多少

我国的民俗节日,起源的传说众多。时间一久,除少数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以及社会学家,孜孜不倦的寻本探源外,民间反而更加重视一些共同习俗,并以强大的群体惯性延续着。但是,传统节日的不同来历,是节日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传统习俗的源头。追溯和了解这些来历,当是有意义的文化事项。那么,中秋节来历有多少?根据资料汇总,大概来自五个方面:最早源于先秦时“中秋迎寒”习俗。《周礼?春官?竽章》:“中春,昼击土鼓,咏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此”,迎寒就是对月击鼓的仪式。郑玄注《周礼?春官?典瑞》曰:“天子常春风朝日,秋分夕月”,夕月即为祭月仪式。是为中秋节的最早来源。其次源自嫦娥奔月的神话。《文选?祭颜光禄文》注引成书于战国初《归藏》:“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汉末张衡《灵宪》释曰:羿从西王母处讨来不死之药,其妻姮娥八月十五偷服后奔向月宫,后羿思念嫦娥,以瓜果食品供献,成为中秋节的早期来历之一。第三是源自唐玄宗游月宫。《唐逸史》载:某年八月十五,玄宗在宫内赏月,得一道士引入月宫,数百名白衣仙女为其表演霓裳舞。玄宗返回后,命伶官舞女排成传世的“霓裳羽衣曲”。每逢八月十五夜,玄宗驾幸太液池,赏月观舞,后士庶仿效成俗。第四是源自纪念征仗得胜。一说源于唐初,大将李靖出征获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吐蕃商人向高祖献面饼祝捷,高祖拿着圆饼,笑指明月说:“应将圆饼邀蟾蜍”,便分饼赏月,形成八月十五赏月分饼的习俗。一说源于元末农民起义:百姓为反抗外族统治,八月十五夜以馈赠食品名义,把写有“八月十五起事”的纸片夹在饼里,传递信号,形成元末农民大起义。为纪胜事,流传为八月十五庆团结、吃月饼的习俗。第五,中秋节是“舶来品”。一说,唐代日本和尚圆仁来华求法:唐文宗开成四年()八月十五日,圆仁在文登法华院目睹“寺家设馎钝饼食等,作八月十五之节”。该寺新罗(朝鲜)老僧称:新罗国曾与渤海国交战,此日获胜,今本寺作节,以示怀念祖国。至今,八月十五仍是朝鲜的重要节日,称“秋夕节”,又称“嘉徘日”。二是,敦煌学者高国藩从敦煌曲子词中推测:盛唐后诗文里的望月习俗,似曾受印度婆罗门望月习俗的影响。婆罗门僧侣贵族,自称梵天后裔,认为望月可以长生“登上界”,对唐人产生影响,形成习俗。以上五个方面七个来源,都有一定依据,究竟那个正统,学界至今难成共识。毋庸置疑的是,中秋节的不同来历,是大江南北不同习俗的重要渊源,并成为久传愈盛的主要动因。这样,就引出了下面的议题:

中秋汉俗知多少

中秋节期间,中华大地普遍盛行祭月拜月、赏月咏月、分食月饼、结彩赏灯、宴饮聚乐等习俗。但是,多地还有一些不同习俗:一一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改中秋在十六。浙江省光绪《太平县志》:“中秋,尚十六”,光绪《玉环厅志》:“或徏自太平者,以十六为中秋”,这是特殊个例。一一中秋节或放假,或犒劳农夫。这种节俗,民国年间在东北流行。辽宁营口、凤城、锦县、义县、兴城,吉林桦甸、东丰县志载:“中秋节城乡停止营业”、“各界放假”、“学生皆放假”。犒赏佣工者,河北晋县、定兴、满城、广宁旧志皆有记载。河北万全道光志载:“八月十五日,至期,各界停止工作一日。”山东莱阳、冠县、广绕民国志:“中秋节,农家地主设酒食(或盛宴)以酬佣工。”河南长荣县民国志谓中秋节犒赏佃夫,另有目的:“中秋,农家凡田地多者,亦备酒菜请佃夫,以劳其勤。至次年或留或去,亦于是夕促定也。”一一出嫁女儿皆归夫家团圆。北京光绪《顺天府志》:“女归宁(谓回娘家看望父母),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河北东光、广平、成安、张北旧志记载大体相同。甘肃光绪《新通志》、敦煌志和宁夏宣统《固原州志》均载:“中秋,凡出嫁之女在母家者,俱送归夫家,谓之团圆节。”黑龙江民国宾县志:“中秋,有男外出者,有女归宁者,是日必趣还家,曰过团圆节”。山东济宁咸丰志最为简洁:“逆女归宁。”一一中秋节唯有妇女祭月:北京《燕京岁时记》:“八月十五,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男不玩月,女不供月”,“男不供月,女不祭灶。”天津民国志略:“祭月时,妇女向下拜,男则否。俗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河南阳武县民国志:“中秋,皆妇人主其祭,俗有男不圆月之说。”此俗源于嫦娥化蟾蜍,初民以蟾蜍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这是原始社会生殖崇拜观念的体现。一一中秋夜,华夏多地以月光明晦,占卜来年元宵节阴晴:山西阳城、武乡、曲沃、垣曲、稷山等地清代和民国县志均载:“中秋,又以月光显晦予占上元阴晴,盖屡验也。”多地旧志则以五言或七言谚语志之,因各地气候不同,个别文字略有区别:河北省,康熙《磁州志》:中秋节,“以此之显晦,卜上元之阴睛。”陕西省,雍正《陕西通志》:“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元宵雪熀灯”,多县亦然。旧版《宁夏新志》:“仍占月光,以验来岁上元晴雨。”河南省,安阳、滑县、禹州、确山、汝南、固始等旧志:中秋“云掩中秋月,雪洒上元灯”。密县嘉庆志:“八月十五云遮月,防备来年雪打灯。”山东省有文登等数县旧志皆有载记。文登县道光志:“八月十五涝了雨,端等来年雪打灯”,其它大致相同。安微明万历滁阳志:“云暗中秋月,不看上元灯。”江苏太仓、吴县旧志均载:“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湖南长沙、醴陵、酃县等多县旧志均载:中秋“以是夕月之明晦,卜来岁’元宵’之雨晴”,安仁同治志:“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四川省,同治《直隶绵州志》:“八月十五云遮月,准备上元雨打灯”,其它三台、安县、蓬溪等志亦同。琪县乾隆志则用五言:“云掩仲秋月,雨洒上元灯。”上海市,民国《重辑张堰志》:“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福建光绪《续修浦城县志》:“云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东北气候较冷,吉林省安东和黑龙江双城民国志称:“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浙江省安吉、石门等清代县志,则少见地用四言句:“中秋有月,来年有灯。”一一摸秋、送瓜占卜生育,南方风行:湖南长沙等十余县志载:中秋夜“妇女或祈嗣者,或至园圃探抓为验,好事者以南瓜并红花鼓乐,于初更送至人家,谓之’摸秋’。”辰溪县道光志:“有艰于子者,亲友为私送邻园瓜,设鼓乐送之,以为宜男之兆,曰’送瓜’(取瓜瓞了绵绵意)。”湖北云梦等多个县志载:“中秋,亲友其中有中年乏嗣者,或邻摘取园圃南瓜,鼓吹爆竹响之,谓之’送子’。”四川十数县志均载,万源民国志则称此为“好事者”所为:中秋“好事者盗人家园大瓜,用鼓乐送瓜,曰’送子’。”贵州十余县志皆载,兴仁县志则称此为“送宝”。江苏首都(南京)民国志,则称此举为“戏”:“金陵俗,中秋之夜,妇女有摸秋之戏,尝经菜园,以得瓜豆为宜男”。江苏六合和常宁旧志则称此乃“乡村愚妇”所为。浙江南浔同治志,称此举为顺手牵羊:“中秋是夕睛明,男女皆出踏月,或乘便私取人家瓜,以为吉兆’摸秋’。”江西南昌和铅山同治志,称此事明目张胆为之:“中秋夜,妇女结队入园圃窃瓜菜之属怀之,谓之’摸青’,为宜子之祥。”福建多地以偷竽占卜,民国崇安县志:“中秋节,妇女间入园偷芋,就月下煎食之,令人有子。”安徽繁昌民国志,好像在作总结:“中秋,妇女联袂出游,遇菜圃辄窃南瓜为宜兆男,名曰’摸秋’。其中中年乏嗣者,亲友于是夕亦取南瓜,用鼓吹鞭炮饷之,谓之’送子’。”一一听香,亦称“拈香”,占卜配偶、子嗣、吉凶等运兆。南方流行较多,福建沿海和台湾地区至今流传。福建厦门道光志、金门同治志:“妇人拈香墙壁间,窃谛人语以占休咎,俗谓之’听香’。”至年《台湾省通志稿》、年至年《基隆县志》、年至年《南投县志稿》均载:中秋“未婚妇女为求佳偶匹配,已婚妇女为求早生贵子,夜深时作听香之戏,一如’元宵节’然。”何为听香?《台湾省通志稿》称:“(元宵节)是夕各地妇女有听香之风习,先向神前掷杯筊请示方向,伫立户外,窃听人语,依其入耳首句,以卜本年休咎。”一一击鼓鸣锣“赶天狗”。贵州开阳民国志:“中秋是夕,月每每而蚀,俗谓之’天狗吃月’,有击铜器成声,谓之’救月’者。”这个习俗,本地也曾流行。记得有几个中秋夜,乌云遮月,奶奶大喊:“天狗吃月了!”我便拿出破脸盆在院中乱敲起来,此时村里响声此起彼伏,觉得真是既好奇又好玩!此外,各地还有其他一些异俗,鉴于篇幅,故不详述。

少数民族异俗有几多

各少数民族生存环境、图腾信仰、生活习惯不同,对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称谓和习俗,便有诸多不同。一一云南拉祜族称“月亮节”。届时,在祭山神的地方祭月亮,跳芦笙舞,庆贺丰收。有的村寨供佛念经,跳舞赛歌,寻找意中人。一一广西侗族称“南瓜节”。前晚偷瓜,藤上有双瓜或四瓜时摘一半后插花,告主人留花给他女儿。是夜,全寨聚会,分油茶、吃熟瓜后,男女分队打瓜仗,直至天明。一一广西仫佬族称“后生节”。是日,全寨祭神,聚餐欢宴后,小伙与姑娘们打布伞带食品,结伴到野外“走坡”唱山歌,双方如若有意,便互赠信物,以示爱慕,姑娘以歌答谢,深夜方休。一一海南岛儋县称“调声节”。源于八月十五对歌时,各队要调声,故称“调声头”、“调声节”。白天,男女汇集街头,互赠礼品,晚上则在村口等处,调声对歌。一一广西瑶族坳族称“求禾花节”。届时,集体祈禳,各村分组,去神庙祭祷保佑丰收,时值稻谷开花抽穗时节,故称此仪式为求禾花。祭后各户留一人在庙里聚饮,俗称“吃众”。一一云南大理彝族称“鹿鸣尝新节”。时值开镰收稻之际,节前备好丰盛食品,通知亲友参加。节日饭前,舀三碗新米煮的饭,配以鸡、羊、猪肉菜肴,祭祀神灵和祖宗,感恩保佑丰收,祈求来年安顺。席间,先尝新米饭,再饮酒叙谈。一一广西东龙门县瑶族称“舞火狗节”,源于火神崇拜。届时,未婚女青年将藤条和*姜叶,缠满手臂、腰、腿,年长妇女点燃这些部位的香火,列队叩拜村中峒主爷和祖先。拜后到各户向业王爷行礼,如经菜园便绕一周,后在村外将身上的东西扔进河里,洗手洗脚,泼水嬉戏,男女对歌。当地风俗,姑娘须参加三次以上舞火狗活动,方可结婚。一一贵州侗族称“洛香芦苼节”,为纪念当地发明水车和庆贺丰收。节前傍晚,洛、香两寨杀猪宰羊,备好盛宴,并在芦笙坪上竖立数丈高的红杆,上书“五谷丰登”四个大字。届时,跳芦笙舞,欢娱通宵。综上所述,我国中秋节来历诸多,习俗南北各异,少数民族中秋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有千秋。其中,有些已申报为当地非遗项目,在实现全面小康,农村振兴战略中,被开发创新为丰富多彩、引人注目的特色旅游项目,成为各地增收富民的助推器和辐射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谨以此文,献给国庆节和中秋节!祝愿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兴旺!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作者简介

孟满喜,男,退休干部。介休市作协理事,汾河(知彼)散曲社顾问。爱好本土历史文化研究、散文写作,多次在省级刊物及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秋异俗知多少孟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