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桦甸市桦郊乡晓光村新装迎客:目之所及,但见大街小巷井井有条,屋舍俨然,青砖白墙整齐划一,美丽庭院清洁舒适;放眼望去,田野山间,稻田铺金,山花烂漫,林果苍翠。如果走遍桦甸,你就会明了,晓光村的嬗变只是当地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几年来,桦甸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用实干担当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乡野田畴绘新景的华彩乐章。发展特色农业让产业更兴旺国家要发展,农业是根本,而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近年来,桦甸市粮食生产平稳,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始终保持12万公顷以上,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万吨以上。但一个拷问随之而来:如何在传统农业的老路上走出新意?产业兴旺可谓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桦甸市用实践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凝心聚力,在发展特色农业上狠下功夫。年,该市研究制定了《桦甸市平欧大榛子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重点推进10个百亩大榛子园区建设。目前,10个平欧大榛子标准示范园已全部建设完毕。与此同时,以甜糯玉米、食用菌、中药材、棚膜经济以及林果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也在蓬勃发展,种植面积4.28万公顷,粮经种植比例达到2.9∶1。“吉农牧贷”的推出,让养牛场(户)和畜牧龙头企业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为当地特色养殖业注入了源头活水。在省龙头企业金牛牧业的带动下,桦甸*牛区域存栏量达12万余头。年,“桦甸*牛”成功加冕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据统计,年末,该市畜禽总饲养量达到.2万头(只),肉类、渔业总产量分别达到2.万吨、吨。在特色农业兴起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推广不断加快。目前,该市玉米提质增效综合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推广面积已达10.2万公顷,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9.5%、89.7%、62.1%,粮食作物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5.04%。青山碧水蓝天让生态更宜居“这几年,我们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马路干净了,围墙规矩了,路灯、绿化一应俱全。环境好了,人好像也精神了许多。”八道河子镇新开河村村民陆淑清说。整治环境脏乱差,是乡村振兴的脸面所在,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难点所在。桦甸市坚持问题导向,在机制建设、源头预防、重点治理和长效管控等方面深挖潜力,不断提升乡村精细化管理水平:将治理工程建设内容扩展至乡容乡貌整治、污水处理、河道整治、畜禽养殖场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户庭院乱堆乱放整治等,注重公路沿线、旅游景点、居民集中区域全面铺开,同步推进。年初至今,桦甸市村庄清洁行动投入资金0余万元,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3.9万人次,个村个自然屯共清理垃圾2.2万吨,清扫院落7.88万座,清理粪堆及农业生产废弃物1.1万吨,拆除各种废弃建筑物处,清理农村道路.6公里,清沟渠.4.公里,清理公共场所处。夯实基层基础让治理更有效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领路人的创新思维和干事本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治理能否收效。为了夯实基层基础,桦甸市积极实施“薪火计划”,选拔配备村级后备人才人,增强了农村干部队伍的储备和活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后备人才支持和有力的组织保证,提高了村级硬实力。有效治理离不开法治建设。在平安乡村创建中,桦甸市深化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配优配强基层一线平安建设力量,深化农村“一村一辅警”工程建设;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高标准完成了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在桦甸市个行*村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提高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打造吉林地区首家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桦甸市个行*村实现法制学校、法律服务站、“一村一律”法律顾问制度全覆盖。此外,桦甸市坚持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健全红白理事会和道德评议会,村民守规矩了,大操大办变少了,邻里之间更加和睦。精准脱贫攻坚让生活更富裕贫困人口主要在农村,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既是使命也是责任,同时可为乡村振兴奠下“生活富裕”的坚实地基。桦甸市委、市*府始终以高度的*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将扶贫脱贫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桦甸市坚持把发展产业项目作为脱贫之本,努力变“输血”为“造血”,确保实现持续稳定脱贫。年,该市推行“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实施整市推进项目2个、整乡整村推进项目53个,年底人均分红元,同比增长53.2%;10个贫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44个,实现收入.43万元,受益贫困户户,户均年增收元;帮助贫困户发展庭院项目个,实现户均年增收元。多线进*全面突击,桦甸市在脱贫攻坚战中不断取得胜利:截至年底,贫困发生率由5年底的2.12%下降到0.07%,1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乡村振兴完成了桦甸全域旅游的最后一块拼图。旅游业成为当地“”绿色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引擎,引领桦甸不断迈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据统计,年,桦甸市游客接待量达.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8亿元,分别增长11.3%和22.8%。
来源:江城日报
编辑:王跃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