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吃
》之三十七宴会浅谈
宴,就是用酒饭招待客人。宴会,就是用酒饭招待客人的一种进餐方式,当然与日常进餐方式有所不同,即具有一定的仪式。宴享大致源于夏代,大概是在半地穴式的屋子里围坐一团,你一口我一口吃东西而已,这可能多半是氏族内部或氏族之间为商讨什么事而举行的聚会。殷人敬信*神,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占卜和祭祀,无事不卜,有事即祭。行祭的方式五花八门,不下十数种,如衣祭、翌祭、侑祭、御祭等等(李亚农《殷代社会生活)》。《诗经
#8226;小雅
#8226;楚茨》曰:“神嗜饮食,尔卜百福。”“神嗜饮食,使君寿考。”殷人认为*神贪食美食,因此,祭必以鼎,鼎必有牲,毕恭毕敬。有时祭祀一次杀牲数百头。“先*而后礼”(《礼记
#8226;表记》),祭祀之后,所有参加祭祀的人便围坐在那些装满美食的祭器旁,大吃大喝起来,饱餐一顿而散。殷代名为“祭祀”,实际是一次宴会,当然,这宴会的名义是为*神或死人设的。周代,周公看到殷人宴饮无时,挥霍无度,才将殷人祭祀中的宴乐改变过来,出现了许多为活人而设的宴会制度,如“乡饮酒礼”、“大射礼”、“婚礼”、“公食大夫礼”、“燕礼”等,并且确立为国家的礼仪制度。后来,各朝代根据需要,在周制的基础上又添了许多新的宴会形式。如天子诸侯的游猎宴、游春宴、赐百官宴、会盟宴、百官上寿宴;官场中的送别宴、接风宴、荣升宴等;文人学士的赋诗宴;科举中的上马宴、下马宴、鹿鸣宴、帘宴、恩荣宴、同年宴、曲江宴等;达官显贵豪门巨富的赏花宴、赏月宴、九九登高宴等;民间的婚嫁之宴、寿庆之宴、汤饼之宴、款客之宴,五月麦收后、八月秋收后、春节农闲时的相互庆贺以表丰收欢乐的家宴;近代,外交上还有国宴、晚宴、招待会、冷餐会、鸡尾酒会、茶会、便餐等。曲江宴,全名叫新进士曲江宴,只有唐朝才有,唐中宗时起,唐僖宗乾符年间*巢起义*攻入长安时止,历时170多年。曲江宴是在长安曲江池西边的杏园内举行,因此诗文中又称“杏园宴”;因游宴时间是在“关试”(吏部考试)之后,有的地方又称“关宴”;因是同榜进士齐集曲江,又称“曲江大会”;宴会后,很多人将被派到全国各地去做官,因而又叫“离筵”。赵嘏的“曾是管弦同游伴,一声歌尽各西东”,就是这个意思。新进士的曲江游宴,实际上是长安倾城出动的大型游乐活动,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野宴之一。清朝的宴会集历代宴会之大成,其御膳房光禄寺在各代御用膳馔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满、蒙、回、藏各种食品。清朝最大的宴会是“千叟宴”,因耗时耗资巨大,整个清代只康乾盛世举行过四次。最大的宴席是“满汉全席”,大约有130—140道热菜、四五十道冷荤,以及各种点心、水果,分早、中、晚吃,也得两三天才能吃完。今天,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宴会也越来越盛行。从民间看,小孩满月、考上大学、婚嫁、生日、乔迁、升迁、获奖等都要举行宴会;同学聚会、战友聚会、老乡聚会也要举行宴会。从单位看,同行互访、单位互贺、上级下来视察、下级上去汇报、到主管部门审批项目,都有宴会。从单位内部看,工作餐、团年、庆典、领导调离、同事调离等也有宴会。当然,而今公款宴请受到严格限制,但形式还是存在。生意场上的宴会就多了,如果属“勾兑”范畴,那宴会就更多了。由此可见,宴会源于祭祀,盛于交际,自古而然。既然是宴会,就有一定规格。殷代是用牛的头数来表示规格。周代等级森严,吃什么、如何吃,以及吃的用具和方式,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在其位不得其食。如“天子之豆20有6,诸公10有6,诸侯10有2,上大夫8,下大夫6”(《礼记
#8226;礼运》)。豆是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脚盘。西汉时,宴会排场不亚于先秦时期。北宋时,百官给天子、皇后上寿,皇帝设宴招待百官,用酒只有9杯,除看盘、果子外,总共只有20种左右菜肴(《东京梦华录》)。南宋绍兴21年(1151),清河王张俊在家中宴请高宗赵构,所奉的“御宴”共有250件馔肴(《武林旧事》卷9)。清代,有依一桌之主要菜品而称的,如烧烤席、鱼翅席、海参席、广肚席等;又有以原料命名的,如全羊席、全牛席、豚蹄席等;还有依盘碗碟多少命名的如16碟8大8小、10大件、8大碗等(《清稗类抄》)。清末民初流行8盘(5荤3素或4荤4素)5大件等。解放后,崇尚节俭,饭店流行4冷盘12个菜格局。基辛格访华,周总理就用这种规格招待他(《基辛格》中译本)。自贡民间有种“转转会”、“打平伙”,就是亲朋好友同事同学战友间,按时轮流做东宴请,规格视人群经济收入而定,目的主要是联络感情。“打平伙”,就是“AA制”。改革开放后,宴会大致分为国宴、公务宴、商务宴、友情宴、家宴,规格参差不齐。虽然公务宴、商务宴各个时期有不同标准。友情宴,做东者视自己的经济能力、所请客人的身份、与自己的亲密程度决定宴席的标准。但吃后要有剩余的习气还是基本存在。不过,奉行适口为珍,吃好为佳,吃不完打包带走的小康消费风气正在逐步形成。家宴,就随意多了,大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喜欢就行。说到这儿,我想起清代的千叟宴来。清代宫廷宴名目繁多,惟有千叟宴场面最大。清朝十代帝王共260多年中,只康乾盛世举办过4次。千叟宴,顾名思义即为1000位老叟参加的盛大宴礼。实际上,往往并非仅千人。如康熙五十三年(1715)那次,是年三月十九是康熙的六旬“万寿”,于三月二十五和二十七分两次宴请了65岁以上老叟2800余人与宴;乾隆六十一(1723)年那次,邀请的老叟达到5000余人。出席千叟宴的人员名单由皇帝钦定,而后由有关衙门分别行文通知。那时由于交通不便,应邀者大多得很早就动身。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千叟宴分一等桌张和次等桌张设摆,餐具和膳品也有明显区别。皇帝入宴后,在丹陛清乐声中,茶膳房大臣向皇帝呈上红奶茶一碗。皇帝饮茶毕才分赐王公大臣茶,其余入宴官员兵民及外国使臣则不赏茶。接着抬来金龙膳桌置于御座前,呈上膳食。皇帝饮酒后,召一品大臣和90岁以上者到御桌前,皇帝亲赐卮酒,同时命皇子皇孙为殿内王公大臣敬酒,伺卫向廊下和丹墀前的群臣耆老敬酒,丹墀下群臣众叟则不赏酒。宴席结束后,皇帝要赠礼品,礼品通常是诗刻、如意、寿杖、朝珠、貂皮、文艺、银牌等。如乾隆五十年(1786)那次,凡参加千叟宴的文武官员各赏如意一柄,并赐绸缎。兵丁匠役和无职人员,70岁以上至90岁以下者,每年长5岁,分别各赏10两、15两、20两、25两和30两养老银牌各一面。其实,那时的千叟宴餐桌上并不丰盛,也没什么高档菜、高档酒。据清宫内务府《御茶膳房簿册》载,乾隆五十年千叟宴共800桌3000人与宴,共耗白面750斤12两、江米4斗2合、香油10斤2两、鸡蛋100斤、猪肉1700斤、菜鸭850只、菜鸡850只、肘子1700个、玉泉酒400斤,但发的“红包”就不少了。虽然封建王朝的千叟宴主要是张扬皇恩浩荡,威加海内,歌舞升平,但也发扬、倡导了中华民族的敬老思想。赞相关美文阅读:·中国古代也有免除农业税的国家领导人·如何早日实现祖国和平崛起·水,水,水·女人与男人·猪八戒出书记·“乌龟王八蛋”怎么成了骂人的话?·“爱美之心”种种·心态·“最严重医患血案”透出患者的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