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名,作为地方特色与文化的结晶,深刻烙印着城市的发展历程。在通化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中,众多老地名承载着丰富的故事与情感。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一些老地名逐渐被淡忘,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地名符号。为了守护这些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地名,我们特开设“通化老地名故事”专栏,带您一同追寻、挖掘并保护这些地名的文化内涵,重温通化的历史记忆。在地方志及各类资料中,关于“夹皮沟”的字义,存在三种不同的解释:
其一,相传早年间的采参者会巧妙地将树皮塞入树洞中,以此作为路途的标记。
其二,有人认为“夹皮”是满语,意为“雀鹰”。
其三,夹皮也可能源于满语的音译,其本意是“窄”。这种“窄”的意象,可引申为地形的狭窄或局促,因此,“夹皮沟”便是指那些地形狭长或山沟幽深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东昌区有名为夹皮沟的村落,通化县兴林镇、桦甸市乃至黑龙江等地也均有此名。在广袤的关东大地上,叫夹皮沟的村庄不胜枚举。由此可见,以树洞夹进树皮作为路标的说法似乎难以自圆其说。
在探讨各种解释“夹皮”的书籍和资料中,我们发现,《通化市地名志》倾向于第二种解释,而第三种解释则在东北各地的地方志和满语译考资料中占据主流。从地理学的视角来看,通化市的夹皮沟以及通化县光华的夹皮沟,在实地考察中确实给人留下了窄而长的深刻印象。因此,笔者更倾向于认为第三种说法是夹皮沟最原始且最准确的释义。夹皮沟,这一地名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地理韵味,竟让满族先民在数百年前就为其命名。为了探寻答案,我们不妨走进位于通化市区20公里外的这片土地。
夹皮沟,作为老岭山脉的一部分,其地理位置独具特色。它北接金厂岭、驮道岭,与金厂相望;南邻砬子沟岭,与集安市砬子沟相依;西侧则以低山环绕的狭窄长沟蜿蜒至浑江岸边;东面则以狭窄的沟塘蜿蜒曲折,直至白鸡腰子山之西行余脉,与金厂上龙头村相隔。
以夹皮沟村为中心,各个方向的交汇点都形成了小小的平地。向北,金厂岭的驮道沟延伸而来;往西,浑江岸边的沟地绵延而至;东北方向,新立村的于家趟子隔山相望;东边,上龙头村的大肚子沟也仅一山之隔;而南面,则是砬子沟岭。这片土地就像一只蜘蛛,细长的肢脚向四周伸展,其局促与狭窄的特点一目了然。在探寻了“夹皮沟”的地理背景后,我们进一步探究了其命名的时间。据历史记载,明朝末期浑江流域已有满族人以渔猎为生,因此“夹皮沟”之名可能源于多年前。然而,更有可能的是,在东边外封禁时期,卡伦巡视官兵因年复一年的巡逻而命名了这个地方,可能是出于军事或管理的目的。随着光绪初年东边解禁,大量关内移民涌入,夹皮沟因其临近通化的地理位置而成为移民的热点。年,通化县在原有民间毛道的基础上,修整了通化至集安的乡道,并在年集安建县时将其扩展为驿道。夹皮沟恰好位于通化和集安的交界处,这条道路的穿越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夹皮沟作为村屯的繁荣。在光绪到宣统的三十余年里,夹皮沟已演变成为一个具有聚落形态的村落。在通化的历史记载中,夹皮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年出版的《通化县乡土志》中,有一段关于交通的描述,提到了夹皮沟的位置:“从通化出发,南行一里,便到达大庙沟口;再往南走十二里,便是二亩地;继续南行六里,便会经过夹皮沟。”这一时期,夹皮沟归属于通化县管辖。随着清末至民国时期移民潮的持续不断,夹皮沟周边的山峦与沟岔逐渐被命名。这些名字,如于家趟子、梁家沟等,都承载着迁徙至此的家族历史。
在年至年间,夹皮沟的行政归属经历了多次变更,最终在年随金厂乡一起划归通化市。年,由于山东省安丘修建水库,坝区居民移居至夹皮沟村,为这里带来了新的活力。
经过数十年的开发,至上世纪70年代,夹皮沟的耕地已扩展至多亩,并开展了人参种植和木材加工等副业。然而,真正的历史性转变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40年来,夹皮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种经营成为乡村发展的核心,人参、鹿茸、贝母、木耳的种植广泛兴起。同时,招商引资也推动了医药和冶金等产业的迅速发展,例如金凯威药业和祥元镁业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夹皮沟。近年来,夹皮沟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其中金江花海更是享誉通化地区。而在年,大型休闲旅游胜地——欢乐谷也选址夹皮沟,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的旅游热潮。如今的夹皮沟,已然成为通化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四季游客络绎不绝,昔日的穷乡僻壤已蜕变为今日的旅游热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