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社长的一条短信
我所说的朱社长,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朱杰人社长。 2008年5月18日,这天是星期天,汶川还在余震之中。咱们的温家宝总理,早已在第一时间,站到了颤动的大地上。解放*、医疗队、抢险队一支又一支奔赴灾区,开始了废墟下的殊死营救。面对着电视上一个个令人震撼的镜头,朱社长在思索,除了捐款以外,出版人还能做点什么。 就在这天,他读到了一首短诗:《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朴实无华的文字,传递的是撕心裂肺的情感,朱社长读得泪如泉涌。于是,他通过社办向全社员工发出了一条短信,要求每一位员工立即行动起来,借助络和其他媒体收集地震诗歌。 我惊讶于这条短信的组稿效率。就在短信发出十几个小时以后,5月19日的一早,一千多首诗歌传到了总编办的信箱。这是社长的个人威信在起作用吗?我不排除这一因素,但我从中更多地看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类的生命良知。朱社长的这条短信犹如火种,点燃了员工胸中早已积蓄的*治热情。人们要用诗歌来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传达心头的无边大爱。 我惊讶于这个团队的拼搏精神。短信发出之后,该社成立了地震临时部。且看朱社长排出的时间表:项目组的成员花三个通宵,从一千多首诗中,精选出一百三十首;再花三个通宵,从八百多张新闻图片中,精选出一百张;又花三个通宵,美编一页一页设计版面;最后花三天时间,室和出版科在南京、上海两地穿梭,终于完成了制版和印刷过程,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本具有史料意义的诗集:《惊天地 泣*神——汶川大地震诗钞》。从组稿到出书,总共只用了十二天时间。这一切足以证明,这是一个激情洋溢的团队,一个敢打硬仗的团队,一个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上得去的团队。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出版人的道德风貌、生命境界和文化人格。 我惊讶于这本诗集的精美形态。催人泪下的内容,充满震撼力的画面,再加上大气磅礴的设计,一丝不苟的印刷,显示出这是一本高品质的精品书,用朱社长的话来说,它“可以和任何畅销书或当下所谓的高端图书媲美”。一本日夜兼程赶出来的图书,一本全部收入捐赠灾区、没有任何商业考虑的图书,为什么做得如此用心?我想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它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做出来的是书,捧出来的是心。这是祭坛前的精神供品,是留给历史的心灵文献,任何一点马虎和草率,都对不起自己的良知,都是对出版职业精神的亵渎。出版人通过虔诚的出版行为,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从一条短信到一本书,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我觉得它是值得作为经典个案来研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