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回望初心致敬先烈1王仁斋烈士戎马卫河山
TUhjnbcbe - 2025/2/17 19:17:00
白癜风医院去哪家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尉常荣李晓琳曲天泽

在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构乃甸乡筐子沟村小钓鱼台的东南坡上,青青绿草间伫立着一座高2米、占地平方米、用花岗岩雕制而成的纪念碑。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长王仁斋为了保护党的秘密,倒在日本侵略军的枪下,牺牲在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坡上,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

年,在清原县政府的不断努力下,这位献身在东北抗战中的山东汉子、被误以为叛变革命37年之久的民族英雄终于昭雪,在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中得以安眠。

如王仁斋一般成长在纷纷扰扰乱世的一代人,他们是被历史拉入伤痛的一代,也是近代中国最勇敢、最纯粹的一代。面对烽烟四起的中国大地,他们如一条条激流,义无反顾地汇入汹涌澎湃的爱国主义时代浪潮,鞠躬为国,死而后已,用钢铁般的臂膀扛起民族新生的太阳。

他们或许来不及留下自己的名字,也不介意身后的功名,仅仅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简简单单的八字信念,就毫不犹豫地背起枪杆,走上战场,甚至永远地留在了那里,被历史阶段性地遗忘。

多少年后,当我们搜索历史的边边角角,终于寻得那个熟悉的名字——一位叫王仁斋的抗战英雄。读懂他,我们才明白,一个心怀天下的胸襟可以多么无私、多么宽广,一份视死如归的爱国之情可以多么深沉、多么坚强。

男儿有志行天下热血盈腔赴国艰

王仁斋原名王仁增,字仁斋,绰号“王罗锅”,年9月21日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侯家乡高家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年,王仁斋入读小学,年升至文登县乙种蚕业学校,年又考入山东青州省立甲种农业专科学校。读书期间,由于受到学校老师进步思想的熏陶,王仁斋多次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在他年轻的心灵深处慢慢滋长。年他从学校顺利毕业,并于隔年回到家乡,在乡村小学担任教员。任教过程中,王仁斋经常向学生讲述孙中山的事迹和中国革命的故事,宣传进步理念,为学生们在启蒙时期注入了新思想,指引了新方向。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外部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内部又在各路军阀的残酷统治和互相征伐下四分五裂,整个国家处于水深火热、动荡不安的局面中。年7月,为了统一中国、救亡图存,国共两党联合成立北伐军,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为目标正式出师北伐,短短几个月间便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了大半个中国,极大地振奋了国民的内心。然而,就在人们渐渐幻想着一个统一安定的政府和国家即将到来的时候,蒋介石却开始为实现自己的独裁统治而谋划叛变革命,采取措施打击和排斥共产党。年,国民党公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起义的工人群众进行血腥镇压。而后,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国民党更是露出了残忍的本性,不断发动“清党”“反共”的屠杀,置民族危亡于不顾。耳闻目睹国民党的暴行,王仁斋义愤难平。年4月,他毅然离开家乡,来到武汉秘密参加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同年冬天,受党组织的派遣,王仁斋来到东北,以工人、货郎、教员等身份做掩护,从事党的工运工作。在抚顺煤矿做工时,因为一次冒顶事故,王仁斋腰部被砸伤,无奈之下回到家中进行休养。

年,他伤势未愈,却坚持带病回到东北,以极大的热情重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6月,在同乡崔唯吾介绍下,王仁斋开始在国民党奉天省党部宣传部任干事,随后又到《平民日报》社任印刷部主任,兼做校对、采访、印刷、发送报纸等工作。离开《平民日报》社后,他又来到平旦中学和三源浦小学任职,其间始终坚持党的地下活动。在他的影响下,不少青年教师和学生相继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年春,根据党的指示,王仁斋前往东北的通化、柳河、海龙等地,以教师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年,他又来到海龙中学任教。不久,王仁斋的地下活动便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这年春天,他在沈阳不幸被捕入狱。同年秋天,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王仁斋乘乱和难友们一起逃离监狱。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之下,日本侵略军气焰嚣张,在东北大地上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急关头。面对民族危亡和国民政府的一味退避,广大人民群众和爱国志士悲愤填膺,纷纷揭竿而起,东北大地上的各种抗日武装力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0月,王仁斋回到柳河县三源浦。三源浦北校校长包景华一直积极联络各地抗日志士、组织义勇军,这给了王仁斋组织军队抗日救国的启发。于是,他秘密建立了抗日组织反帝同盟会,并当选为海龙中心县委委员,正式开始了武装抗日之路。

从21岁怀揣着懵懂却真挚的救国之梦,毅然背上行囊离开家乡,到5年后终于在党的引领下组织起军队,开始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在东北大地上流浪的这些岁月,王仁斋虽然受过伤、坐过牢,虽然有过孤独、看不到希望,虽然年复一年的风吹日晒让他身心俱疲,严酷的社会现实使他年轻的心灵不断地动摇和怀疑,但一个温暖的共产党集体,以及一群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朋友和兄弟,让他在风雨交加中更加坚定,不断地成长。26岁,背起了枪杆的王仁斋终于从少年蜕变成男人,他蓄势待发,期待着下一个更加轰轰烈烈的舞台。

寄身林海斗倭寇艰辛历尽未觉寒

年春天,三源浦北校校长包景华组织的抗日队伍被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唐聚五收编为第九路军,包景华被任命为第九路军司令,王仁斋在军队任政治教官。为了加强党对抗日武装的领导,王仁斋在九路军中积极开展工作,加强上层统战工作,密切联系群众,扩大了党的影响力。端午节前后,王仁斋引见海龙中心县委的负责人同包景华司令在大泉眼附近的一个树林里进行会晤。经过商谈,双方决定密切合作,共同抗日。同时,为了帮助九路军抗日,共产党方面也先后派出20余名优秀党员和50余名互济会、农会和反日会会员到支队伍中协助工作。8月,根据上级党的指示,王仁斋与刘山村等人率领自卫队中的原海龙工农义勇军回到柳河四道沟,发展队伍至80余人,建立了海龙游击队,并由王仁斋任队长兼政委。在他的指挥下,这支队伍在通化、柳河、海龙等地神出鬼没地打击日本侵略军,开辟了抗日根据地,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同年10月,日军分四路向东边道大举进犯,三源浦成为攻击的一个重点。第九路军在五道沟、高家船口两地受到日伪重兵进攻,由于作战失利,被迫解散,包景华只身逃往关内。在紧要关头,王仁斋挺身而出,收编残部多人,在原海龙中心县委游击队的基础上,以第九路军中工作的党团员为骨干,组建起海龙工农义勇军。

年1月,杨靖宇将工农义勇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七军海龙游击队,由王仁斋任队长,刘山村任政委。此后,王仁斋认真执行上级指示,团结各界抗日武装力量,带领部队在海龙、柳河、金川(今吉林省辉南县)、通化四县边界活动。游击队袭击日军部队,击毁敌人运兵车,缴获大量战利品,不但补充了部队的给养,壮大了游击队伍,还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同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成立,王仁斋担任副官长。10月末,杨靖宇率领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主力涉渡辉发江(今辉发河),挺进濛江、桦甸、辉南、柳河、金川、通化、清原一带活动。王仁斋带领的海龙游击队被编入独立师,为江南第一游击连,王仁斋被调到师部任副官长。11月,王仁斋带领游击队与杨靖宇率领的南满抗日游击队在柳河县老鹰沟会师。在杨靖宇的指挥下,11月24日,王仁斋率部引出伪军邵本良部骑兵,主力部队则乘虚攻下三源浦,活捉日稽查局长,捣毁满铁工程局,烧毁伪警察署和伪军营房,然后又抄近路奔袭邵本良的后勤基地凉水河子,两日内连克敌人两处重要据点。对此,日本关东军奉天驻屯军司令部大为震惊,慌忙派出两个日军守备大队赶到柳河,包围杨靖宇和王仁斋率领的部队,并协同邵本良部追击游击队。此时,部队弹药已经所剩不多,王仁斋立马带上武器亲自上阵,率领警卫队化装成日军,冒险夺下了14铁桶子弹和两挺机枪,保证了部队的顺利突围。随后,他又发挥熟悉地形的优势,给杨靖宇充当向导,带领部队绕到敌人背后,攻克敌人的重要据点八道江镇,在旱葱沟重创伪军。随后,他配合独立师在龙岗山开辟河里根据地,建立兵工厂、被服厂、医院和粮栈等设施,使龙岗山成为南满抗日武装的一个重要后方基地。

年春,几支地方游击大队进行合并,组成军部直接领导下的团级游击大队,王仁斋被任命为大队长。不久,杨靖宇率部到新宾、桓仁等地开展游击活动,王仁斋也跟随前往。部队进军新宾,杨靖宇下令兵分三路,由王仁斋率领第二路。二路军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横扫英哥布、海青伙洛等地,胜利到达新宾,同杨靖宇会合。11月5日,共产党在临江县境内召开了中共南满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成立了中共南满临时特委,王仁斋被选为特委委员。其间他多次率队出击,先后拔掉了四道沟、五道沟、荆家店、柞木台子、鱼亮子、大荒沟等地的敌伪据点,收编了散布在东北丛林中的众多军队。

年3月,王仁斋调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部副官长,负责组织领导地方抗日武装。3月14日,王仁斋从情报中获知伪通化县长徐伟儒和日本参事官的行动路线,便和第一师师长李红光一起率保安连余人,对敌人进行伏击。战斗缴获长短枪16支,活捉了伪县长和日本参事官。5月,遵从杨靖宇的指派,王仁斋来到清原、兴京、恒仁等地组织地方抗日武装和群众反日组织,开辟新的游击区。同年夏天,王仁斋率教导团佯攻柳河,分别采取伏击、突袭等战术连续三打伪军邵本良部,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并攻占了八道江镇。邵本良部从此元气大伤,再也不敢轻举妄动。随后,王仁斋率部在柳河、金川、通化一带进行活动,扩编队伍,扶植地方游击队、农民自卫队,训练教导团,培训少年连,巩固哈呢河三角区,保卫了新建立的中共柳河县委和抗日政权。同年秋天,奉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杨靖宇之命,王仁斋以游击大队和教导团为基础,在柳河四道沟河南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并担任师长。

这年冬天,王仁斋带领几名战士,顶风冒雪到来到新宾小青沟一带活动。东北的腊月,冰天雪地、寒气逼人,王仁斋不顾严寒,亲自刻写传单,分给地方同志散发、张贴。每到一地,他必定召集群众座谈和党员干部会议,给他们讲解形势,布置任务,领导他们开展斗争。当时正处在年关,受到连年战争的影响,群众们饥寒交迫,贫困不堪。见此情景,王仁斋亲自率8名战士和一些农民自卫队员一起,登上捞子岭,截获伪军护送的一个运输队,把车上的物资分给了贫苦农民,使群众欢欢喜喜地过了个年。

与抗日名将杨靖宇的相识是王仁斋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在杨靖宇的引领和影响下,王仁斋带领着自己的队伍,出没在东北广阔无际的林海雪原间,与日寇进行了一次次艰苦卓绝的斗争。3年多的戎马生活恍然而逝,而一次次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的记忆却比任何时候都清晰。幸运的是,残酷的岁月在王仁斋的眼角留下皱纹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人生的智慧和过人的勇气,让他逐步成长为东北人民心目中一名堂堂正正、值得信赖的军人。

誓解同胞奴役苦舍生忘死志更坚

年5月,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发表不久,党组织便在新宾建立起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由地方游击大队、教导二团和一师五团等组成,共余人,王仁斋担任师长,周建华担任政委,杨俊衡担任参谋长,柳万熙担任政治部主任。6月,党又在吉林省金川河里召开“中共南满”党组织和“抗联”第一、二军主要领导干部会议,决定将第一、二军合编成抗联第一路军。王仁斋参加了这次会议,并被选为省委委员。会后,王仁斋回到三师向部队传达了会议精神,并收编了熟悉抚顺等地情况的山林队头目双虎为向导,率部向抚顺方向挺进。

同年秋天,部队到达抚顺南部的眼望村。王仁斋随即在这里召开大会,号召群众支援抗联,为抗日救国作贡献。附近的“朱海乐”、“天日”、“自飞”、“大英字”和“宗侠”等山林队头目闻讯后,纷纷前来加入抗联行列。不久,日军从抚顺和沈阳调兵开始对三师进行“讨伐”,一时之间,下海浪、杨家街、长山子和沈阳的田家屯、富家屯一带敌人遍布,枪炮声昼夜不断。武装精良的日军很快占领了重要村镇和交通要道,并派遣大批兵力从四面八方进行搜索,王仁斋部队腹背受敌,局势十分不利,为了保存实力,他决定立即实施转移。

离开抚顺之后,王仁斋又率部回到新宾、桓仁等一带。当时,由于连续的作战和转移,军队物资十分匮乏,百姓的生活也苦不堪言。为了解决基本用度等问题,一天夜里,趁着清凉的月色,王仁斋带领几个战士悄悄来到嘎叭寨抗联关系户陈守平家里。

“啊呀,都老秋了,还穿这么破的单衣服,肉都露在外面,这怎么行,得想办法解决一下啊!”陈守平关切地说。

“是啊,我们就是来和你商量解决办法的。”王仁斋微笑着说。

陈守平恍然大悟,当即建议王仁斋拦截日军负责运送物资的车队。王仁斋担心车队有伪警察保护,不易下手。陈守平胸有成竹地说:“这倒没什么,护永陵车队的头目叫东来胜,和我非常好,以前是个土匪,后来投降了鬼子,我常常作他的工作。前不久他还对我说,护车队就是他手下的那30多个人。只要我找到他,给他出个道,咱们一枪不放,就能把车上的东西全拿过来!”经过商量,王仁斋接受了陈守平的建议,决定巧截车队,夺取物资,并亲笔给东来胜写了一封信,把事情定了下来。

10月20日,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王仁斋率领一个团的兵力,埋伏在兴桓公路的梨树沟门。午后时分,21辆满载物资的马车沿着乡道缓慢地向桓仁方向行进,东来胜骑着马,跟在车队后边。快到嘎叭寨时,他转过身来,暗示身边的一个警察调转马头,先躲藏起来。当车队行至嘎叭寨大岭前时,这个警察突然冲出来大喊道:“东来胜!别往前送走了,永陵来命令啦,叫你马上回去!”东来胜听后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无法继续护送日军汽车队,就拉着警察大队从岭上撤下来了。当日军车辆行至梨树沟沟门时,王仁斋立马率部队冲了出来,用枪将车队逼进岭南的一个小堡,成功截获全部物资。卸车一看,有4车白梨,其余17车全是布匹、衣服和鞋袜。王仁斋当即把白梨分给群众和战士们吃,将其余物资运到哈塘沟补给,不但装备了三师,还给驻地穷苦百姓换上了新棉衣。

年冬天,为了实现抗联第一路军的西征计划,把游击区扩展到辽宁西部地区,杨靖宇等研究决定,把三师改为骑兵,趁冬季河流封冻快速冲破辽河封锁线,挺进热河与东进红军取得联系,开始一军历史上第二次西征。11月,王仁斋跃马横刀,率领三师骑兵队伍,冒着凛冽的寒风,由新宾出发挥师西进。敌人得知消息十分惊慌,急忙调动大批日伪军队对三师追击堵截。三师在王仁斋的率领下,突破日伪的层层封锁,经清原、铁岭,突破沈海、南满铁路线,到达了辽河东岸的法库县三面船以南的石佛寺辽河渡口。这一年,辽河地区气候十分反常,寒冬腊月竟风雨交加,致使辽河不仅没有封冻,反而大水汪洋,奔流不止。各渡口都被敌人重兵把守,渡船被控制起来,敌人后续部队闻讯也蜂拥而至。在异常紧急的情况下,王仁斋当机立断,决定强渡辽河。他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薄弱环节,准备强渡。然而,辽河两岸全是平原,十分不便于隐蔽。三师刚一行动就被对岸敌人发觉,我军立即遭到射击,附近的敌兵也闻声而动,纷纷前来增援,渡河部队腹背受敌,处境十分不利。王仁斋果决分析形势、制定对策,指挥部队边打边撤,迅速脱离了险区。

西征不成,三师便重新返回新宾、桓仁一带。这时,日伪所谓的“秋冬满军独立讨伐”仍在进行,敌军不断集中队伍进行扫荡,大大小小的战争接连不断。根据军部和杨靖宇的指示,王仁斋把三师分成许多小股,他们进入深山密林中和敌人“捉迷藏”。敌人的大部队像疯狗一样到处乱扑,不仅没有找到三师的踪影,反而时常遭到三师小股部队的袭击。游击战术的成功运用,既给了敌人不小的打击,又使军队得到了充分的休整。

年春天,王仁斋带领一支小部队在沈阳、抚顺、清原一带活动。其间,他还收编了金三好领导的一支反日山林队共余人,任命金三好为三大队副司令,并把他的队伍改编成4个中队。在三十道河子北沟,王仁斋亲自主持召开大会,热烈欢迎金三好及其部下加入抗日联军。由于金三好对清原一带的地理情况十分熟悉,在他的配合下,三师南征北战,打了不少胜仗。

同年5月,三师从大地村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王仁斋关切地嘱咐送行的群众说,“我们走后,你们要立即去报告敌人,说抗联从你们村路过,到砬子山活动去了,这样敌人就不会找你们的麻烦”。说完后,他便挥手告别了群众,率部前进。不久,伪军的一个连由姓寇的连长带领路经大地村。当他们赶到砬子山山脚下时,见到山上有抗联队伍,便架起机枪向山上开火扫射。可是打了一会儿后,伪军却发现,居高临下的抗联虽然开枪还击,子弹却并不往他们身上打。正在他们疑惑之际,突然从山上爆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口号声:“伪军弟兄们!调转枪口,一致对外!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伪军们听了,都不由自主地停止了射击,向山上望去。这时,山上又传来了战歌:

“亲爱的满洲士兵们,咱们都是中国人,为什么你们还打自己人?日本鬼子强迫你们来打仗,假若伤亡你们伤心不伤心,士兵们,你们想想吧,我们为什么拼命来血战,完全是为了救中国!问你们,是不是中国人?是就赶快哗变吧。”

伪兵听罢,不约而同地放下机枪,将目光集中在他们的连长身上。于是,寇连长脱掉上衣,甩开帽子,快步走上了山。王仁斋热情地接待了他,同他讲了许多抗日救国的真理。寇连长被感动得痛哭流涕,坚决要求参加抗联,并派士兵给三师送去0发子弹,要为抗日救国作出贡献。

不久,平静的山谷又响起了枪声,一队日军打着太阳旗,端着刺刀,抬着小钢炮,从大地村向砬子山猛扑过来。砬子山上顿时炮声隆隆,硝烟弥漫。这时,寇连长率队抄敌人的后路,配合王仁斋进行两面夹击,经过激烈的战斗,最终大败日军。紧接着,他们又击溃了由30多名伪警察组成的援军,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支撑着王仁斋的是他那片深深的爱国之情。因为爱着这个国家,所以他舍生忘死、不计代价;因为爱着这个国家的百姓,所以他一边指挥战斗,一边还牵挂着群众的生活,为他们的吃穿用度操心;因为爱着这个国家的一切,所以他用温情的心怀去关心身边的一点一滴,感化和包容每一个流着中国血脉的“敌人”。对生活在战乱和绝望中的东北大众来说,王仁斋不仅守护了他们的安全,更守护了他们的心灵。

英魂一缕清河畔血染风华世永传

年春末夏初之际,日军侵华局势进一步严峻。为了扩大游击区,王仁斋把三师分成3个部分:一部分由周建华率领,在清原、西丰一带活动;一部分由杨俊衡率领,赴辽源一带活动;第三部分由他亲自率领,到敌占区沈阳、抚顺等地活动。三路大军定于同年秋天在清原和西丰交界的殁日红山会师。

6月初,王仁斋亲自来到抚顺同中共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把两名抗联战士当做内应安排到抚顺城和煤矿工作。与此同时,他还派小股部队潜入市内老虎台,打开日伪仓库,运出了不少物资以为军队作补充。

8月初,王仁斋率部在抚顺北部的马金庄、佟家坟和上二冲等地开展游击活动。8月9日,在马金庄的一个山谷里,王仁斋会见了“中共南满省委”联络员纪儒林和“中共抚顺县委”书记张佐汉。经研究,将“中共抚顺县委”改组为“中共抚顺特支”。从此以后,三师与抚顺地下党取得了更加密切的联系,抗联小分队的活动也更加频繁而且深入。

同年秋天,王仁斋率部返回清原,按照约定在殁日红山与周建华和杨俊衡率领的三师其他两路部队胜利会师。此后,王仁斋率领三师转战于清原、新宾、桓仁等地,紧紧依靠群众,继续抗击日本侵略者。

年隆冬的一天,茫茫原野,寒气袭人。王仁斋身穿黄军装,肩背公文包,带领通讯员和一名战士,从清原筐子沟里出发,沿着草木凋零的山路,去岭南杨大堡子筹集子弹。战士持枪在前面开路,通讯员在后面警卫,王仁斋紧握手枪走在中间,边走边扫视着周围的一切。当行至小钓鱼台时,对面的草丛中突然响起震耳欲聋的枪声,王仁斋来不及躲避,一边开枪还击,一边打算带领两名战士向后山转移。然而敌人穷追不舍,王仁斋不幸双腿中弹,应声倒下。

战士见状向敌人猛烈还击,掩护王仁斋撤退。通讯员急步上前,背起王仁斋飞快地向附近的一个高地奔去。王仁斋十分镇定,他忍着剧痛伏在通讯员的身上,还奋不顾身地向冲上来的敌人还击。到达高地后,王仁斋一边忍痛继续战斗,一边连忙烧毁了文件、印鉴和现款。他弹无虚发,敌人露头一个,他就撂倒一个。远处的抗联战士听到激烈的枪声后,火速前来增援,当他们赶来时,敌人已经逃跑,然而,在那块高地上,王仁斋和两位战士却安祥地躺在了血泊之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鲜血染红了草丛,也染红了大地。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王仁斋拼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壮烈地牺牲在他熟悉又陌生的东北大地上,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望着烈士的遗容,战士们无不落泪,他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把王仁斋安葬在小钓鱼台东南坡的一棵参天古松下。

生于山东,却把短暂的一生奉献给东北的抗日战场,王仁斋是齐鲁大地的骄傲,更是东北人民的英雄。王仁斋牺牲后,由于形势复杂、战事不断,抗日联军剩余部队没能将师长王仁斋牺牲的消息及时送回山东;随着战局形势的恶化,能够证明王仁斋共产党员和抗联三师师长身份的战士们也都先后壮烈牺牲。王仁斋的抗战历程和不朽功绩,就这样被沧桑的历史尘封起来。

在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百废待兴,法律尚不健全,“阶级斗争”成为那个年代的总纲。当人们发现王仁斋从年离开家就再也没回来过,便用想当然的思维方式推定他逃到了台湾,因此,王仁斋的家人也被划定为历史反革命家属,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年,在收集整理清原县县志过程中,清原县政协主席孙明先和其他编纂人员发现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这段被埋藏已久的历史。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经过两年多艰苦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终于重现了王仁斋抗战史实的点点滴滴,重塑了英雄的名誉。

年8月,在清原县筐子沟村小钓鱼台这个浸染着先烈热血的地方,清原县委、县人民政府为王仁斋树起纪念碑,并在碑身正面镌刻“英名千古”四个大字,永远纪念这位为祖国而生、为祖国而死的英雄。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望初心致敬先烈1王仁斋烈士戎马卫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