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抗虫棉育种技术不断创新
本报讯
蒋建科报道:我国抗虫棉育种技术创新获进展,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38”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良好。中国农科院日前为此在山东省惠民县良种棉加工厂制种基地举行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现场观摩与经验交流会,来自农业部、科技部以及全国棉花主产区的代表150多人现场观摩了“中棉所38”的抗虫情况,并给予较高评价。
据介绍,“中棉所38”是一种新型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其抗虫基因由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构建,其母本为不育系,不需人工去雄,从而提高了制种效率,可减少50%的用工,降低制种成本。该品种集抗虫、抗病、丰产、优质、简化制种于一体,于去年5月通过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实践证明,“中棉所38”能有效降低棉铃虫和红铃虫的发生,一般可减少农药用量的60%—80%,从而有效保护了害虫的天敌,使瓢虫大量增加,对棉花伏蚜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检测,该品种的丰产性、抗病性、纤维品质等优于其他参试品种。
专家们认为,大面积推广“中棉所38”,可以提高棉花产量、降低投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是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的有效措施。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张奉伦教授在讲话中说,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是我国棉花研究的国家队,建所40余年来共培育出38个棉花新品种,尤其是近几年在棉花生产滑坡的严峻形势下,该所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成功地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为我国棉花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希望中棉所再接再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为广大农民培育更多更好的杂交棉新品种。原载《人民》2000年8月16日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