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屋 别让它孤立地生存
平阳人有句老话“青街竹、顺溪屋”,指的是到青街看毛竹,去顺溪观古屋。
青街确实是个竹乡,这里四面环山竹海连绵,竹笋鲜美久负盛名。不过,与顺溪一山之隔的青街,其实也有众多保存较好且值得观赏的古宅,李氏大屋、二房,池氏大屋、水尾池氏二房等连同这里的廊桥、碇步,为青山绿水添上浓郁的人文气息。
最早青街周家始祖周欲纳,于唐天宝年间,为避安史之乱,从陕西经江西平乐迁居横阳睦源,即现在的青街,垦荒安家繁衍,算起来有1250余年。此后,才陆续有了池氏、雷氏及李氏等姓氏族人迁居于此。
于1773年建造的李氏大屋,位于青街古老街市南端,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幢木结构的合院式老宅,有232根柱子,每根柱下的柱础均为鼓型。整个大屋呈“回”字形,外围又有用溪石垒成的3米多高的墙,是很典型的封闭式建筑。走进石墙,便是二道门,一溜6扇,门上镶金嵌银画有6尊门神。岁月流逝,门神依然有神,能看出当年绘制时候的鲜艳色彩。大屋内院的长方形天井有一亩有余,走马廊上的美人靠,清一色木结构雕花,整个宅院各个房间的雕花窗格也各不相同。
青街的几座古屋均还作为住房居住,李氏大屋现在的住户依然是李氏的后人。77岁的李老伯告诉,大屋住着的10户人家,都是亲戚关系,虽然大屋的格局和外墙还是保持旧式,但住房内部已经有不少现代化的改造,比如铺设电线、安装空调等等。青街乡*府的杨淑贞说,如果没有李氏后人居住,这座古宅可能要遭遇盗险和虫害,而住户日常的维护,延长了这座古宅的“生命力”。
在此基础上,当地*府每年会派工作人员查看古屋的状况并进行针对性的修补,前年,李氏大屋二层的木板就进行过重新铺设。同时,当地还在近年来启动了大屋周边青石板街的恢复工程,古屋周围曾被水泥“抹平”的道路,重新恢复成青石板路。这或许不是保存古屋最好的方法,但与一些遭到破坏或者拆解的老宅院相比,李氏大屋还是吸引了一批接一批的游客。
近年来,有国内古建筑研究学者表示,因经费所限等原因,有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中往往只注重文物“点”的保护,而忽视街道巷弄“线”和整体空间格局肌理“面”的保护。李氏大屋现在面临的,正是这样的问题,不仅青街不再,就连周边的建筑,都与之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它孤立地生存,只有一个点而难以形成面。
不久前,香港演员*连发4条微博,表示将把自己收藏的4栋古建筑捐赠给新加坡一所大学做教学之用。据*在微博中介绍,这些古建筑包括了厅堂、戏台、凉亭的徽派木建筑,被拆解之后堆放在仓库内。微博一经发出就“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友说,徽派建筑在皖南地区才有其独特魅力,离开故土,这些古建筑必将褪色。同样,我市市区百年杨宅也经历了“浙江第一移”的命运,与这些古屋相比,依然安放在原址的李氏大屋,算得上是庆幸了。
保护古建筑,不仅仅是保护构成它的一堆木头,还包括其所处空间的“面”和其周边环境形成的“线”,因为它们不止于木头和石头,还蕴含了其承载的历史与文化,而这一切,与李氏大屋之间,已经十分遥远。
古建筑,不仅是一幢大屋,还包括其所处空间的“面”和周边环境形成的“线”,所有这一切,共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