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刊头题字姚景林第期
郭纯学散文早市系列之二
迷人的刺猬
前两天去早市,在一个堆满香瓜的地摊上,看到了一只灰棕色的小动物蜷缩在那里,引来人们驻足观看。
啊,那是只浑身长满芒刺的刺猬!小小的黑眼睛极亮,嘴巴长而且尖尖的。
卖香瓜的人说,“这只刺猬是在我家的香瓜地里捉到的。这小东西非常能祸害香瓜,竟挑好的嗑。”
有人问:“这是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吧,能卖吗?”
“它才不是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呢。”有人插嘴说。
“听说它是一种药材,可以给人治病,做偏方找都找不着,所以我就拿到市场上来卖了。”卖瓜人说。
“谁说不是,它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有人肯定地说。
看了这只刺猬,我一下想起当年下乡在集体户时,初次见到刺猬的惊奇情景来。那只刺猬也是在香瓜地里抓到的。我们曾验证过被它咬过的瓜,不仅是熟好了的,而且的确是甜(用刀将啃过的地方大一点削去,然后打皮来吃),说明这小家伙的嗅觉是相当的灵敏了。
那时,生产队里种香瓜。有一天在瓜地,我们发现了刺猬来偷瓜,便跑去捉它。它见有人撵来,便全身棘刺竖立,头和脚都看不见了,萎卷成一个“球”不动了。我们用手摸着它身上锋利的尖刺,密密的,硬硬的,看来防身一定有效,别的动物想吃它真是无从下口。我们不说话,好半天,它以为人都走了,悄悄地舒展着身子,将头探了出来。那小亮眼睛极奸,一下子看到了我们,“唰”地又紧抱成一团,很好玩。傍晚,有个户员用柳条捆住它,拎回了集体户。
农民告诉我们,刺猬还能土遁,晚上会逃走的。这种说法我早就听人家讲过,但从未亲眼见到。那天我们用集体户的半大缸把刺猬扣在屋前平坦的硬土地上,怕缸轻,上面还压了一些木头、砖头等沉重的东西,可是第二天早晨起来掀开缸时,果真,刺猬早已无影无踪了。地上只是湿乎乎的一片,既没有被盗挖的洞穴,也没有土渣的痕迹,那么沉重的东西压着,刺猬是怎么逃走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就是想让它尽快地逃走……
那天从早市回来的路上,我边想着早市上的野生保护动物谁来管,边想起鲁迅先生的《故乡》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猹”是鲁迅先生创造出来的,老师在语文课上说是状如狗的小动物,尽管知道它不是刺猬,我还是边走边把它和刺猬联想在一起了……
作者简介
郭纯学年生,永吉电视台副高级记者,现退休。系永吉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等。在《新华书目报》《新老年》《吉林日报》等国家、省、市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多篇(首);其散文《我与电影情缘》、诗歌《金鸡百花醉江城》荣获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征文二、三等奖;并有《老尹的二人转“说口”》等多篇作品被收入《书画经纪》《吉林文笔·诗歌卷》《吉林市文学作品精选·散文卷》等40多种选集;出版《采写散记》《新闻片羽》《绿色记忆》《带露珠的草叶》《郭纯学散文》5部散文集。创作成就被录入《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等。
咱们村
年2月11日创刊
咱们村地球村-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无论您来自北国的小镇,还是南国的边陲;也无论您是生在东海渔乡,还是西漠村庄;无论是身在天涯海角,还是远在异国他乡,《咱们村》永远是您温馨的港湾;拿起您的笔,述说一下乡情、乡音,描绘一下家乡的美丽,讲述一下温情的故事,回忆一下曾经的难忘……
编辑麦穗儿
《咱们村》编辑部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