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药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年2月13日,是著名的中华民族抗日英雄、中国共产*的优秀*员、东北抗日联*第一路*总司令兼*委杨靖宇将*诞辰周年纪念日。杨靖宇将*生前只留下一张照片,这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他在开封河南省立纺染工业学校读书期间照的。东北抗日战争期间,杨靖宇没有照片留给后人,但是,作为东北抗日联*卓越领导人,他的音容笑貌、领导才能和内在特质却深深的印在抗联战友的心目中,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回忆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的杨靖宇。
年4月下旬,中共满洲省委组织部长何成湘在沈阳中共满洲省委机关第一次见到杨靖宇。他回忆说:“一天,有一个人来找我,这个人瘦高个儿,四方脸。因为衣服的破烂,加上那一头蓬乱的不肯驯服的头发,使人感到生活把这个年青人折磨得不轻。那风尘仆仆的模样像是经过长途跋涉而来的。可是,他那双浓眉下面的大眼,却炯炯有光,这眼光,给人一种坚强不屈的感觉。……每次见面,他总是满脸笑容,那笑容,使人觉得他是一位多么乐观、纯朴、憨厚的好同志。……在哈尔滨地下工作的同志中,人们都有亲热地称他为‘老张’。老张经常穿着件灰布大褂,那件大褂早就变得又旧又破了,脚上的鞋经常是‘张嘴’的。哈尔滨的冬天,风刮在脸上像刀削般痛,这话可一点也不假呵!可是我们的老张却经常光着头在老北风里行走!吃的可就更差了,那时,地下工作的同志每人每月九块‘哈大洋’(每块哈大洋值伪币十二角),哪里还谈得上吃什么大米白面,吃得上粗粮就算不错了!可老张仍然是笑嘻嘻的,好像革命明天就会胜利似的。”[1]
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冯仲云在建国后回忆他在年初第一次见到杨靖宇时,这样描写:“他约摸有三十岁左右,长方形的脸,穿件大棉袍。眼睛是大的,两道浓浓的眉毛下的大眼发出炯炯的光彩。从目光中间可以看出来他的坚强、有毅力和久经考验的性格。他穿的大棉袍又旧又破,头发也是不整齐的,……我们不期然的紧握了手。他的手掌是大的,握得有力量而且热情。”[2]冯仲云的夫人薛雯回忆说:“年6月,冯仲云让我到公园(今哈尔滨兆麟公园)去给杨靖宇送信才见到他,不过那时只知道他姓张,叫张大个子,并不知道他叫杨靖宇。年我再次去东北,在丹东,是在火车上,我看到了一本画报,那画报上有杨靖宇的头像,还有敌人开“庆祝”大会的画面,才知道牺牲的杨靖宇就是张大个子,以前知道杨靖宇牺牲了,但不知道他就是张大个子。杨靖宇这个人,个儿很高,又高又膀,他的颧骨高,脸是方的,他待人和气,我每次同他在一起,他总同我唠家常,像待小妹妹一样关心我。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也是在公园,我们在路上走着,他给我讲未来,讲将来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谈吐十分自然。”[3]
年6月,时任中共满洲省委*委书记的杨靖宇到磐石巡视南满抗日斗争情况。他先从哈尔滨乘火车到达吉林市。吉林市*组织的负责人李维民在20世纪80年代回忆他第一次在站前小旅店见到杨靖宇的情景时说:“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商人打扮的中年人,高身材,高鼻梁,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热情地望着我,迎着我亲切地点了点头。”[4]
抗联老战士王洪文回忆道:“杨靖宇同志对内叫*长,对外叫司令。据传他姓马,也有人说他姓王,当年40多岁,5尺3、4寸,不太高(中等身材),身体较瘦,瓜子脸还沾点四方,白脸皮、大眼睛、高鼻梁、口音轻、河南口音。春秋穿缴获日本呢服经过改装的衣服。夏天常穿绿色单*装,头戴草帽,冬天好穿青色棉衣,外披*呢子大衣,随身带一支匣枪”。[5]曾担任东北抗联一**治部副股长的梅凤歧回忆说:“杨司令是细高挑、大高个子、大眼睛、吊眼梢子。”[6]
(5)年2月,家住新宾县腰堡屯的*金廷开始给抗联一*(当时称东北人民革命*第一*)当地方工作人员,当时称红*办事员。4月,红*通知他到碗铺村去一趟。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杨靖宇。“只见他30多岁,大高个头,红润的脸上有一双有神的大眼睛,大宽肩膀上穿一身*呢子*装。腰中系着牛皮带,挂着1双木匣子,可威武了。”[7]
据年7月至年2月15日,给杨靖宇当警卫员的*生发回忆:“他身材魁梧,瓜子脸,小耳朵,尖下颏,高颧骨,单眼皮,浓眉毛,眼睛炯炯有神。冬夏不留长发,剪光头。他那微*的面部有光泽,在鼻梁深处有雀斑。门牙一个大些,一个小些。思考问题时,常常习惯于用牙咬着大姆指,像在品尝着什么似的。平时着装,夏秋穿缴获日*的**装,头戴大盖帽,脚登五眼*胶鞋。他的脚大,一般尺码穿不上。打两副绑腿,里层为呢料,外层是布的。内衣是日*穿的薄绒衣、毛衣、毛裤,腰扎扣环的牛皮带。宽皮带上挂着一个小子弹盒,佩带金鸡满槽(十响)大镜面匣子、马牌撸子、小五封子。在当时来说,这些短枪比其他牌子的秀气。他的武装带为红色暗扣式,外层是仔羔皮,里层是硬皮子。肩上,斜披着一条黑条子,下边装五连子弹,共发,上边装一打打伪币。使用八倍望远镜,镜壳淡紫红色,挺新鲜。冬装有一件狐狸皮大衣,狐狸腿后有烙印,吊着*布面,用白花旗布自己染成的。”[8]
抗联老战士解宏声,于年回忆他在年第二次见到杨靖宇说:“他的衣履,已经到了隆冬季节,但是他只空心地穿着一件缴获日本*的*呢外套。因为里面再没有衣服,就显得格外松驰而单薄;脚上也仍像过夏天一样,只穿着一双半旧的膠底五眼鞋,我发现他留着平头,已经一两个月没有修剪,蓬乱得好像稻草一般。我看出他的鼻梁显得更高了些,眼睛也显得更圆更大了些,我终于发现他的脸瘦削得多了!回忆半年以前,在桦甸县罗家烧锅和他第一次会见他的时候,他的脸色还是那么健康,他的身体还是那么强壮,当我再番看到他情形,心里便有说不出的难过……”[9]
杨靖宇不但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异常英武,而且给人以镇静、坚强、毫不畏惧的印象,讲起话打着手势,特别有感染力。年,杨靖宇在哈尔滨做地下工作时,有一次把会场设在哈尔滨道外区委宣传委员罗烽的家里,罗烽的爱人是后来的女作家白朗。当时,她在哈尔滨市反日会工作,她的家同时又是反日会的宣传部,由于家里藏有各种传单、标语和小册子,刚刚参加革命工作的白朗担心被敌人发现,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但在杨靖宇的影响下,她的革命信念坚定起来。白朗在年撰文这样回忆杨靖宇:“忽然有一天,身着蓝布长衫的老张(按,即杨靖宇)在我家里出现了。而且不一会,便陆续跟来那么多人,有青年知识分子,有铁路员工。到会议开始时,才明白原来作为宣传机关的家,同时又成了秘密的会场。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种秘密集会,紧张不安地站在那里。每个人的神色我都观察了一遍,心想,他们为什么个个都比我镇静呢?而最镇静的还是担任会议主席的老张。他历数着蒋介石的不抵抗*策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与他们的滔天罪行。他的声音是低沉的,但却有着很大的威力,他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打在人的心坎里,既具体又生动,更有着无比的煽动力。它使人悲愤,促人奋起,更叫人敢于勇往直前,毫无畏惧,连他的每一个手势都是那么有力的撼动着我们的心弦呵!我的情绪由不安而变为镇静了,我的恐惧变成无畏了。以前还是模糊的民族意识,在他的启发诱导下,从逐渐强烈而清晰,并且开始生根了。从此这个表面看起来与一般同志没有什么差别的老张,在我心目中逐渐地神圣起来,我是以无限尊敬的心情把他牢牢地记下了。”[10]
他的警卫员王传圣于年第一次见到杨靖宇。解放后,王传圣回忆当年第一次见到杨靖宇的情形时说:“年树叶刚伸巴掌的时候,有一天,李香(相)山带我到桓仁县落子岭*部去开会。早就听说*长杨靖宇来了,恨不能一步就赶到落子岭,早一会见到杨靖宇将*。日头下山的时候到了*部,正赶上召集部队开会。见一个人站在队前讲话,仔细听,这口音不像山东的,也不像河北的,有些不好懂。我问李香(相)山副官长:‘咋一句也听不懂呢?’李香山笑了笑:‘人熟为宝,常在一起就会听懂的。’我问:‘讲话的是谁?’李副官长说:‘闹了半天你还不认识!他就是你日夜盼望要见到的杨司令。’‘杨司令!’我一听这话,跷起脚,抻长了脖子往队伍前边望,只见一位长方脸大汉,个头挺高,舒展着浓眉,睁圆了闪着光亮的大眼睛。讲起话来,特别有神,打着手势,话音洪亮有力。我心里想:真有股*长的威武劲儿。这就是我第一次见到杨靖宇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1]
杨靖宇肺部有一些毛病,还患有鼻炎。据冯仲云回忆:“他在抚顺做过矿工,知道他两次被捕,知道他受过严刑,而忠贞于*,并未透露*的真实情况。由于被敌人灌辣椒水多次,所以他肺腔有一些病,常常说到胸腔有些痛。”[12]另据中共哈尔滨团市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姜椿芳回忆:年5月,杨靖宇从磐石回哈尔滨向省委汇报工作,接受省委《关于执行反日统一战线与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决议》,在他的家里住了一个月,“一有空就帮着我们做家务。他也常常和人们谈起战斗的故事……杨靖宇的鼻子里经常流下清水鼻涕。他告诉我们,那是有一次他被敌人抓住,被倒吊在给马修掌的木架子上,敌人用马尿灌进他的鼻子,从此他的鼻子便弄坏了。”
“杨靖宇同志是一个相当老练的地下工作者。有一次我们约好在松花江边碰头。那时刚开江,大大小小的冰块从上游漂浮下来。我们坐在江边上,一面看着冰块,一面谈话。一架日本飞机从江南飞往江北,然后在松花江大铁桥的上空转了一圈,又往北飞去。杨靖宇同志对我说:‘日本帝国主义向我们示威来了。’正在这时候,他突然放声大笑起来,接着又很悠闲地拣起一颗石子向江心一个大冰块掷去。我觉得有些奇怪。过了一会,他才解释说:‘刚才发现一个人站在我们后面的江岸上,我们板着脸谈话会增加他的猜疑,只得用一声高笑把他打发走。’”[13]
周保中回忆说:“他像戏剧演员一样,装扮什么就像什么,他要做什么,就会做什么,或者一定学会做什么。他常常以机智技巧的动作结合大胆勇敢的行动,躲过敌探走狗的跟踪,冲破敌人的防范。的确,他是一个革命工作的艺术家。”[14]
杨靖宇富有人格感召力,即使第一次见面也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他内在的特质,让人无法忘怀。年10月下旬,杨靖宇到南满(今吉林省磐石、海龙、桦甸一带)巡视。当时,磐石游击队遇到挫折,从磐石转移到桦甸县蜂蜜顶子一带休整。杨靖宇先到磐西,没找到游击队,反而被土匪“常占”抓住,差点被枪毙,经杨靖宇机智的游说,“常占”把他放走。当杨靖宇来到游击队驻地时,一个战士回忆说:“杨靖宇受中国共产*的指派,来到我们队伍上。我们初次见到他,就感到他是一个庄严的*治家,他的态度很沉静,待人接物和蔼可亲,而观察事理又深刻敏锐,因此大家爱戴杨靖宇。”[15]
年11月25日,杨靖宇与抗联二*六师师长金日成在濛江县(今靖宇县)南泊子会合。杨靖宇把六师改编为抗联第一路*第二方面*,金日成任指挥。金日成后来回忆道:“杨靖宇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眼就吸引了我,人值千斤,眼值八百。我一看杨靖宇的眼睛,就知道他是一个忠厚而热情的好汉。”[16]
杨靖宇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共产*员的献身精神。周保中回忆说:“年4月初,省委决定我去吉林省东部,由靖宇同志代理我的工作。深夜,在我俩作临别谈话的时候,我对他说:‘与君相处几个月,胜读马列多年书’,他恳切的对我回答:‘我们是反对旧礼教的,但是可以这样了解,把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改作劳动人民寄望于共产*,*之寄望于共产*员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那些在革命斗争中,经不起考验,而临阵脱逃的,有如朝露,见阳光即散失;有如秋草,经风霜即枯萎。一个普通人都应该讲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何况是共产*员呢?*员对*的革命事业必须具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17]
杨靖宇在抗联队伍中享有崇高的威信,一致认为他“是非常难得的游击战争的领导者”。[18]年10月,韩光受中共满洲省委派遣,以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到南满巡视,同杨靖宇在一起工作半年之久,对杨靖宇的*事才能有直接的观察和切身的体会。他在20世纪90年代回忆说:我在与杨靖宇的接触中,感到他确实是个博学多才的卓越的*治、*事领导者。他随身带着有从中央红*那里传来的几本游击战争小册子,经常阅读研究。他还常常用《孙子兵法》里“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兵不厌诈”、“围魏救赵”等谋略来解释一些战斗、战役,总结经验教训,教育干部和战士。因此同志们都非常信服和钦佩他。同他接触中,我深深地感到他有许多值得学习的高贵品质。他忠实于*和人民,始终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他待人热情,谦虚谨慎,遇事同大家商量,并尊重别人的意见;他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他坚韧刚毅、有勇有谋、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他的这些高贵品质,在抗联部队和当地人民群众中,形成了一种凝聚力。他深受人民的爱戴,人们把他看成是“东北人民有希望、有信仰,能有把握收复失地的民族英雄。”[19]
周保中评价杨靖宇说:“靖宇同志最大的优点是经常专心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文献和*中央的各种指示,把理论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他坚持真理,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富有*事指挥才能的杨靖宇在部队的文化建设、宣传鼓动和文学创作等方面也毫不逊色。*生发回忆说:“靖宇将*善于学习。我的印象最深的是,他有一本《论持久战》,油印本,经常阅读,还有不少书。……靖宇将*很爱读报,身边总有些从敌人那里搞到的报纸。行*时带着,宿营时坐下就看。他不仅自己学习,还组织战士们学文化。”靖宇同志始终保持着朝气勃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笑声,部队开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抗联一路*第一次西征后,靖宇同志编写了《西征胜利歌》。……不仅如此,他还挥笔写出了《抗联第一路**歌》,创作了剧本《王小放牛》。[20]
“行*时,同志们走得挺累,司令总是乐呵呵地鼓舞大家前进,从来没有见过他发愁的时候。对走累的同志,他说:不要低着头走,这样越走越累,要看着前面走,看着对面的山头,山上有树,下面有水,这不是像一幅山水画吗,这样,就会不觉得累了。[21]
作为总司令,杨靖宇具有优良的工作和生活作风。“杨司令从不骂人。急了时就说:‘岂有此理’,说这句话时,口气不同于往常,份量就重了。……杨司令对同志对下级平易近人,态度和蔼。魏司令(魏拯民副司令)身体不好,给他买了匹白马骑,派两名警卫员照顾他。平时大家吃什么,他就吃什么,从来不搞特殊。在最艰苦的时候,也是如此。”[22]“他在个人生活是一贯艰苦朴素的。他的衣食住行,完全跟士兵一样,毫不特殊。衣裳破了,自己缝补。睡觉不脱衣裳,枕着他的*用挎包,倒下就睡。他只有一个勤务员,帮他干点杂务。他住到哪里,就给哪里的房东挑水、扫院子、干零活。他跟老百姓说话非常客气,像亲人一样。他经常对战士们讲:抗日*队里讲平等,吃平等、穿平等、开会发言平等,但是纪律必须遵守,命令必须服从。”[23]
杨靖宇曾说:“我们现在不能吃好的,吃好的也得20年以后。现在也能吃好的,那就缴日本和满*的东西才能吃。我们吃老百姓好的,满*、胡子和日本*也吃,那老百姓怎能行呢?这样老百姓就更苦了。”
杨靖宇牺牲后,魏拯民在杨靖宇的追悼会上致悼词。他高度评价杨靖宇:“杨总司令为革命事业艰苦卓绝地奋斗了一生。他的全部生活是*的生活,他没有个人的生活。他是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被日本侵略强盗杀害的,我们要完成杨司令生前未完成的事业。”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阐述了学习“四史”的重大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吉林时,多次强调并要求要把东北抗联的历史挖掘好、研究好、宣传好,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今年,全*即将开展中共*史学习教育,杨靖宇的英雄事迹都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杨靖宇的精神永远是全*、全*、全国和全体中华民族后代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重睹英雄的风采,学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永远不忘共产*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永远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使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共产*人的优良作风,感恩时代,不负韶华,努力奋斗,以骄人的业绩,为新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字供稿:中共吉林省委*史研究室副主任王宜田)
文章注释:
[1]何成湘:《和杨靖宇同志三次会见》,《松柏常青》(纪念杨靖宇殉国廿年专集),吉林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4页。
[2]《松柏常青》(纪念杨靖宇殉国廿周年专集),吉林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9——20页。
[3]《抗联一路*在濛江》,吉林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4]李维民口述、陈玙:《地下烽火》,春风文艺出版社,年版,第96页。
[5]《王洪文回忆录》,《兴京抗日烽火》,辽宁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6]《梅凤歧回忆录》,《兴京抗日烽火》,辽宁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7]《*金廷回忆录》,《兴京抗日烽火》,辽宁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8]*生发:《杨靖宇将*的生活和风采》,《回忆杨靖宇将*》(吉林文史资料)第24辑,第——页。
[9]《共产*员》,年第4期。
[10]赵俊清:《杨靖宇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4年第2版,第96——97页。
[11]王传圣:《在杨靖宇将*身边历事记》,《回忆杨靖宇将*》(吉林文史资料第24辑),第45页。
[12]冯仲云:《气吞山河壮志烛天》,《松柏常青》(纪念杨靖宇殉国廿年专集),吉林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1页。
[13]姜椿芳:《忆杨靖宇同志》,《烈士永生》,河南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2——14页。
[14]周保中:《松柏常青》,《松柏常青》(纪念杨靖宇壮烈殉国廿年专集),吉林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4页。
[15]松五等著、夏衍编辑:《东北抗日联*游击实录》,上海杂志公司,年版。
[16]金日成:《与世纪同行》第7卷、续编,朝鲜平壤外文出版社,年中文版,第78页。
[17]周保中:《松柏常青》,《松柏常青》(纪念杨靖宇殉国廿年专集),吉林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5页。
[18]亚德:《东北人民抗日义勇*》,广西印刷厂印刷,年版。
[19]韩光:《抗日英雄杨靖宇》,《韩光工作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版,第页。
[20]《*生发回忆录》,《兴京抗日烽火》,辽宁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21]《抗联战士周连山口述》,中共吉林省委*史研究室存。
[22]《杨靖宇将*的生活与风采》,《回忆杨靖宇将*》(吉林文史资料第24辑),第页。
[23]《雷凤阁、蒋国恩的回忆》,中共吉林省委*史研究室存。
作者简介王宜田,年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中共吉林省委*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东北师大、吉林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东北地方*史研究,主要编著有《中国共产*吉林历史》第一卷、《中国共产*长春历史》第一卷、《中国共产*四平历史》第一卷、《杨靖宇将*》、《罪恶——东北沦陷时期日*酷刑犯罪实证》等书籍。主办:中共吉林省委*史研究室承办:宣传教育处
责任编辑:韩师光
更多精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