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专家 http://m.39.net/pf/a_4350709.html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刊头题字姚景林第期
记住乡愁□李百尧
自从看到中央台的电视系列节目《记住乡愁》,就像着了魔似地被她吸引。一集一集,看也看不够,看了这集想那集。通过那一个个伴着心跳、焐出体温的镜头和话语:那一连串的乡音乡情、老街老宅、故土故人、家风家训、品德品行……真让人动心动情、相思相念、寄语顿生。
受她的感染,经她的带动,由她的启发,“一碗水、一杯酒、一朵云、一生情”,不能不唤起每个人也都有着的乡愁:那深切怀念家乡的感情。
乡愁在哪里?我问我自己。
吉林市北郊的卧虎沟,一片平缓的慢坡地。坡下是一条清亮的小河,河水很清很浅,河里有小虾小鱼,河岸是顺水而去的缤纷的野花野草。坡上先有一口带轱辘把的老水井,往上是一排排的房舍,房前屋后是一块块的菜园、一棵棵的果木和一片片的庄稼。早晨有鸡鸣犬吠,*昏是炊烟归陌,坊间邻里个个都呼亲唤友、近如家人。这便是我的出生地,满眼的新奇风景。不记事时就搬走了,记事后回来记住了,便永远也忘不了。
老船厂二道码头直通着的和龙街上,有当时的船营区第十一小学。邻居韩大大领着他孙子和我去报考,老师问我:家里有几口人,都是谁?我答出人数后,轮到说是谁时,却怎么也少一个,就是想不起来。老师笑着说,是不是忘了你自己啦?我脸红心跳欲哭无语。最后,学校没有因为我的“忘我”而没有“招我”,相反入学后,还让我先后当上了班级的中队长和学校的大队委员。这就是我的小学母校。想起就让人眼圈发红的地方。
现在市里最宽敞的解放大路其中的一小段,曾经是老城区中尽人皆知的昇平胡同。我和家人在那里住了几十年,它西口连着北大街,东口通着牛马行。前者流行时尚,后者传统老旧,二者之间,有昇平胡同相连,整天车水马龙,人来物往,相撞相通,让一巷红尘,现风情万种。特别是那里的酱菜园、棉花棚、张门洞子、水楼子、运动场,都留着几代人的心迹、手迹和足迹。至今仍是人们研读老吉林凭今吊古的谈资和念想。
……
一段段的记忆,一个个的场景,引发着一阵阵的乡愁。
乡愁是想家的歌,乡愁是远行的酒。乡愁是对人生一个个驿站的辞别和留守。乡愁记下了我们太多生命中的节点、爱点、热点、痛点、泪点和起落点。乡愁无价啊!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些常存在自己心中的思亲念旧的感动,也像电视节目一样,通过一种载体,让更多的人得到精神上的分享和情感上的共鸣呢?
于是,我尝试着选择了“张望故乡”。即用文字与图画相结合的形式,以一老者回望故乡的视角,对故乡在自己头脑中印象最深刻的点位,进行手绘场景和记叙文字一景一文的双重表达,取名:《张望故乡》。
《张望故乡》启动了,我从童年住过的郊区老宅走起,走向家搬城里后住过的胡同老院,走向我读过的小学、中学,走向少年时代常去的北山江南,走向由家延伸出去连接着的大街小巷,走向书店、商店、超市,走向吉林市的名胜古迹,走向亲朋好友,走向能唤起自己对故乡记忆的一个个地方。
每到一个目标景点,自己不知不觉总会有一种近乡情怯的不安和冲动。既恨不得一步就走近它、看透它的里外,又生怕说不上在哪里有明显出乎自己的预料而让人失望和伤心。一步步前行,一眼眼探视,一阵阵激动。曾经的一切,此时成了眼前的一连串陌生风景,让自己又重新在历史的风霜雨露和现实的沧海桑田中经受了一把又一把心灵的洗礼。
《张望故乡》的产品,最初发在了网上,本以为是“投石问路”,谁料,反馈的不是前途的好坏,而是读者在情感上的呼应和欢迎。很多网友,特别是老同学、老邻居、老同事、老朋友,忽的一下子涌上来不少,一个个都由原来的潜水变成了眼前的冒泡。大家无论对形式还是内容都纷纷支持不说,有的还给我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线索和勘误。特别有些人还跟着我的视点和思路,共同讲起了自己的乡愁。我的母校吉林一中还将其中有关一中的篇章发在了学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