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是一个动乱的时代。
在这个动乱的时代,吉林省曾经有一个“*金王国”,统治了差不多半个吉林省。
那么,这个“*金王国”为啥覆灭了呢?
韩宪宗
这个*金王国的建立者叫做韩宪宗。
他的老家在山东省文登县韩家庄。
那时,在长白山“龙兴之地”,清*府修建了历史上有名的“柳条边”,禁止内地居民“下边”采参、淘金等。在很多人的眼中,柳条边里不但有肥沃黑土地,也有各种各样的山珍。所以,一股穿关东的浪潮在中国兴起。
年,韩宪宗偷偷地越过“柳条边”,逃到今天吉林省桦甸市夹皮沟当了采金工,并在金工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此后,由于韩宪宗等人发现了山金矿脉,夹皮沟金矿迅速兴旺发达起来,这也招来了胡匪“坐收税金,横行沟里,人皆患之”。
当时,韩宪宗等人仅有十几杆火枪,根本无法与胡匪正面抗争。胡匪再次来犯时,韩宪宗利用夜色巧施“火绳计”,将许多麻绳浸上火油挂在树叉上点燃,因为当时的火枪靠“火头”引发,用时将引燃的火绳一吹即可闪出火头来,而一个火头代表有一杆火枪,满山遍野的“火头”吓得胡匪手足无措,慌忙逃窜时被全部消灭。
韩宪宗
初出茅庐便击灭胡匪,众金工愈加信赖韩宪宗,便推举他为“当家的”。韩宪宗又久居“柳条边”外,于是“韩边外”、“边外大哥”等称呼逐渐叫开了。
随后,凭借着丰富的*金资源,韩宪宗迅速发展起了自己的武装势力,建立起了完善的“会房”统治机构,这一带的采金工、伐木工、农民、猎民、采参的都由他统治,而老百姓也“只知有韩,不知有清”。
因此,外人都称之为“小韩国”或“长白山中独立国”,实际上也是当之无愧的“*金王国”,而韩边外则成了名副其实的“关东金王”。
势力范围也断扩大,“其地东西袤长八百余里,南北横幅五六百里,皆效忠势力范围也。管辖了今天吉林桦甸、磐石、敦化、蒙江、抚松、安图等多个区域,相当于大半个吉林省。
那么,吉林省的这个“*金王国”是如何覆灭的呢?
夹皮沟
由于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和“龙脉”所在,清廷向来“严加封禁”,吉林守*也是长年巡游。但是“*金王国”的诞生,引起了清廷的强烈不安。于是,在内忧外患、国势日衰的清廷内部,引发了一场长达十余年的“剿”“抚”之争。
在面对复杂的情况,韩宪宗都巧妙应对,一会是朝廷重臣,一会是独立王国,但是子孙却很难继承大业,特别是对自己的独子韩寿文却无计可施。
在韩寿文成人后,韩宪宗有意把家业传继给他,让他学习管账、看棒槌营、管理金厂等,但只图享乐的韩寿文根本无心家业。
有一次遭到父亲的训斥,韩寿文竟强词夺理地狡辩“你父不如我父,你子不如我子”——你父不如我父能打天下,而我儿子也不比你儿子我强上百倍?心灰意冷的韩宪宗不得不隔代交班,将家业传给了长孙韩登举。
韩登举确实有两下子,当时中日在“间岛”问题上再起波澜。由于我国领土间岛长期荒无人烟,从而被韩国难民居住谋生,居心叵测的日本当局枉称间岛是其“藩属国”韩国的领土,并先后派兵入岛侵占了延吉疆土。此时,韩登举密切注视着事态发展,多次向清廷发出维护间岛主权的呼吁。
年,清廷委任吴禄祯为*事参议处理间岛问题,他在韩登举的协助下写出《调查延吉边务报告书》,以大量史实证实间岛确属我国领土。
闯关东
后来,韩登举加入了抗日的队伍。不过,在外出抗日期间,由于“老边外”韩宪宗年事已高,管理逐渐松懈,韩家家风日益败坏。
在年韩宪宗病故后,韩登举急忙辞官率部回家奔丧,并继承“老边外”遗风,严苛执法,重整家风。
有一次,韩登举的堂叔设*抽头,坑害民众,被韩登举“责以*棍”,并强行劳动改造。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韩边外地区社会秩序迅速好转,又恢复了韩宪宗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清明状态。
不幸的是,年夏,“韩边外”核心人物韩登举突然染病身亡。他死后,韩家内部子弟奢靡享乐,坐吃山空,后继者多碌碌无为,加上外部官僚*阀和日俄势力的倾轧蚕食,曾经昌盛一时的*金王国迅速分崩离析,到年,则彻底土崩瓦解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