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吉林省肉牛产业集群ldquo十四五
TUhjnbcbe - 2021/8/22 16:04:00
小儿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37238.html

为深入贯彻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吉发〔〕1号)和省*府“十大产业链实行链长制”的具体部署,加快实施“秸秆变肉”标志性工程和“千万头肉牛项目建设”,推动我省肉牛产业集群化高质量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

吉林省地处世界*金玉米带,丰富的饲料饲草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肉牛产业是我省畜牧业的支柱产业,在*策、资本和科技等要素的支撑下,肉牛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年全省肉牛饲养量.2万头,位居全国第7位,其中:存栏.5万头、出栏.7万头,牛肉产量38.7万吨。

(二)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年底,全省年出栏50头以上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个,新型国家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场2个,产业龙头企业18家,初步建立了产业链相对完整的肉牛产业化集群。

(三)屠宰加工能力逐步增强。全省肉牛屠宰加工企业73家,年设计屠宰加工量达到万头,具有精深加工能力的有12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

(四)产品具备一定竞争优势。我省肉牛及其产品外销数量不断增长,皓月集团产品辐射华东、华南、华中地区,远销科威特、阿联酋、俄罗斯等21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连续多年占全国50%份额;“皓月”、“犇福”、“天一岗山”和“桦牛”等牛肉产品相继进入北京、上海、广东、大连等中高端市场。活牛销往山东、河南等20多个省份。

二、形势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民生产水平提高,人们对于牛肉营养价值的不断认识,饮食结构将生重大变化,对牛肉的需求量将持续提高,为肉牛产业发展创造了较大空间。而我省发展肉牛产业在资源、区位、品种和科技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市场空间较大

1.消费需求强劲。我国牛肉消费量呈增长趋势,年全国牛肉需求量为.8万吨,到年达到.2万吨,达到.2万吨,较年增长5.40%,较年增长32.30%,人均消费量达到5.94千克,接近世界平均人均6.4千克的水平。我国已成为世界牛肉消费第二大国。

2.进口量持续增加。由于我国牛肉消费量持续增长,牛肉仅靠自产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牛肉进口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年进口量为47.3万吨,年进口.0万吨,到年进口量达到.8万吨,较年增长27.6%,较年增长.8%,而同期出口分别为0.3万吨、0.2万吨和0.01万吨,我国已经成为牛肉净进口国。

3.育肥牛和牛肉市场价格屡创历史新高。受牛肉市场需求影响,我国育肥牛和牛肉价格持续升高。到年末,国内育肥牛主流价格区间在33~37元/kg,成年架子牛主流价格区间在44~52元/kg,商品公犊牛主流价格区间在56~66元/kg,优质母犊牛的主流价格区间在70~80元/kg。年全国牛肉批发均价一直维持高位运行,最高达到每千克85.57元,比年峰值高4.0%,全年平均价格约为84.0元/公斤,比年上涨14.7%。

(二)产业优势明显

1.资源优势。我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面积约.6万亩,土地承载力大,理论上还有近3倍的增量发展空间。粮食年产量达到多亿斤,秸秆年产量多万吨,草原面积多万亩,饲料饲草资源丰富。

2.区位优势。国家把东北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肉牛生产加工基地进行规划建设,我省处于东北亚核心区域,周边的俄罗斯、日本、韩国都是牛肉进口国,开拓周边国际市场具有明显区位优势。

3.品种优势。全省肉牛养殖主要有7个品种,其中西门塔尔改良牛占85%以上,群体规模大,是中国西门塔尔牛平原型种群核心区。延边牛是我国5大地方良种之一,是生产高档牛肉的重要种质资源。草原红牛和延*牛是我省自主培育的2个肉牛品种。全省现有国家级种公牛站4个,共有种公牛头,其中采精公牛头,年产冻精.5万剂。

4.科技优势。我省有畜牧兽医专业大中专院校8所,国家和省级科研单位5家,各级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个,技术推广人员0多名。有4名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和2个综合实验站。长春新牧、皓月集团等肉牛产业龙头企业建立了创新中心和试验站,有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和全国最大的加系西门塔尔种牛繁育基地及冻精生产基地。

(三)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1.生产方式相对落后。我省肉牛养殖仍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年出栏50头以下的肉牛养殖户占总养殖场户的98.21%,出栏数量占总出栏数的60.68%。良种、良舍、良料、良法不配套。

2.基础母牛总量不足。基础母牛是肉牛产业发展的根本,截至年末,全省基础母牛存栏.99万头,每年新增犊牛约万头,补充基础母牛不到50万头,成为制约肉牛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肉牛精深加工企业缺乏内联农户、外联市场、带动发展的领*型企业,加工与养殖之间、农户与合作社之间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多为简单的买卖关系,产销衔接不畅,尚未形成联结紧密、全方位合作、全链条生产、利益共享的产业集群。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贯彻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省委关于集中力量补齐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目标,以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强化龙头带动,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推行肉牛养殖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加工精深化、营销品牌化、服务社会化,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构筑以产业化经营为主体全产业链集群化生产的肉牛产业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高质量发展。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摆上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位置。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础上,合理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推广秸秆饲料化利用实用技术,促进秸秆资源过腹转化,形成粮食生产、肉牛养殖、粪便处理还田的生态循环系统。

2.坚持补短板强弱项。科学把握、统筹兼顾,根据中东西部不同特征,因地制宜,科学确定主导品种、空间布局和养殖规模,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创新*策和信贷支持手段,在公共财*、服务上优先保障安排,优先满足要素配制。优先发展优质基础母牛,增强肉牛产业快速发展可持续性。

3.坚持大项目引领。加强肉牛大项目引进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发展肉牛产业,积极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增强龙头企业带动引领能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合作互助、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长效发展机制,形*头企业带动、大项目引领、养殖基地支撑、全产业链发展的良性机制。

4.坚持抓大不放小。农民有养牛传统,养牛的技术和经验丰富,中小养殖户在我省肉牛占有较大比例,是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挖掘农村现有资源,优化劳动力配置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发展家庭牧场和农民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做到藏牛于民。

5.坚持品牌主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打造“吉牛”品牌,抢占行业制高点。

6.坚持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肉牛产业及相关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推动肉牛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目标,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力实施“千万头肉牛工程”,打造肉牛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三区、四园”,实现“六个提升”。到“十四五”末期,全省肉牛发展到万头,较年增长33.59%,年递增5.96%。力争达到万头,饲养量跃居全国前五,产值达到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和肉产品供应基地。

三、重点工作

(一)优化区域布局。综合分析全省肉牛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及发展潜力等因素,充分利用粮食、秸秆和牧草资源,重点建设“三区、六园”。“三区”,一是围绕农安、永吉、伊通、前郭、东丰等13个县,建设万头西门塔尔牛生产基地,打造中部优势核心区;二是围绕以桦甸、敦化、汪清、珲春、临江等12个县建成万头西门塔尔牛和延边*牛生产基地,打造东部特色集聚区;三是围绕通榆、镇赉、长岭、双辽等9个县,建设万头西门达尔牛和草原红牛生产基地,打造西部潜力增长区。“六园”即以围绕皓月集团、桦甸市金牛牧业有限公司、延边州畜牧开发集团、汪清恒天然、通榆吉运公司等国家和省级肉牛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农安县、公主岭市、桦甸市、龙井市、汪清县、通榆县等6个产业园区。

(二)提升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以推进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为突破点,大幅度提高肉牛良种供应能力。一是大力推进良种选育,依托4家种公牛站和13家种牛场,组织开展大数据育种、进行良种登记、建立选育信息档案、开展性能测定,持续选育优良种公牛,力争年选优秀后备种公牛头以上,年产优质冻精达到万剂。二是加速扩母增量,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散养户逐步增加基础母牛存栏量。重点在农安、桦甸、伊通、东丰、长岭、通榆、敦化等27个县(市、区)建设85个以西门塔尔牛为主的母牛核心群(存栏能繁母牛头以上),辐射带动周边个适度规模户(存栏能繁母牛30头以上);在汪清、珲春等8个县(市、区)建设10个以上延边牛和延*牛为主的母牛核心群(存栏能繁母牛头以上),辐射带动周边个适度规模户(存栏能繁母牛30头以上),在通榆、洮南、洮北等3个县(市、区)建设5个以草原红牛为主的母牛核心群(存栏能繁母牛头以上),辐射带动周边个适度规模户(存栏能繁母牛20头以上)。三是实施饲养、防疫、繁改全程档案化、标识化、信息化管理,推广科学饲养、性控技术、最佳杂交组合模式,提高母牛繁殖效率。

(三)提升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坚持重点突破、协同推进、择优扶持、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快推进养殖模式扩能升级。一是突出做好大项目建设,支持长春城开农投万头肉牛项目、榆树大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12万头肉牛项目、长春御诺百祥集团10万头肉牛项目和延边红旗河谷生态综合发展有限公司上南肉牛养殖基地项目等大项目建设,尽快建成生产。二是重点扶持现有企业扩能,鼓励汪清恒天然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省农丰牧业有限公司、镇赉县和合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吉林省吉运农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皓月绿色良种肉牛养殖基地等大型肉牛养殖企业做大做强,建设5个万头规模的肉牛养殖场。三是大力推进规模场升级,推动富华农牧有限公司、舒兰市博飞牧业有限公司、伊通繁盛牧业小区等中型肉牛养殖场建成20个头以上肉牛养殖场,扩大养殖规模;四是着力发展乡村家庭养殖,重点围绕肉牛大县建设20个肉牛强镇、50个示范村,实现小规模大群体。通过推广实施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生产技术和标准,实现肉牛养殖良种化、生产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常态化和废弃物无害化。

(四)提升精深加工能力。一是支持长春皓月、延边畜牧、桦甸桦牛等现有企业开展屠宰加工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扶持通榆吉运、镇赉和合、长春城开农投等新建项目建设高标准现代化屠宰加工厂,加快培育一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以北汽皓月小镇国家肉牛创新中心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牛皮加工、牛血生物提取、牛骨加工、内脏精深加工,拉长产业发展链条,提高加工层次,辐射带动全省肉牛屠宰加工产业不断向食品、医药、服装等产业延伸拓展,实现皮毛、骨血、内脏全加工、全利用,构建肉牛产品生产、加工、综合利用、梯级增值的产业格局。三是加快健全畜禽产品冷链加工配送体系,规范跨区域调运管理和制度建设,促进由运活牛向运牛肉转变。

(五)提升组织化管理水平。坚持市场化导向,强化*府服务,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园区+合作社+养殖大户”模式,建立健全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养牛大户、合作社自发组织成立养牛协会、组建肉牛养殖联合社、母牛繁育合作社,开展联户经营。重点推动兴旺养殖专业合作社、四平市铁东区宏远牛业专业合作社、大安市向阳养殖专业合作社、舒兰市隆达*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等肉牛产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建成10家头以上肉牛养殖合作社,推动肉牛养殖集中连片,通过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形式实现利益最大化。

(六)提升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建立联盟品牌标准和运营模式,遴选联盟品牌企业,对全省肉牛产业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公共品牌、“三品一标”等开展全面普查统计和跟踪监测,建立“吉牛”品牌库。实施品牌开发战略,推广宣传“皓月”、“桦牛”、“犇福”等企业品牌,打造“吉牛”公共品牌,形成区域特色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展会,持续创新营销模式,创建电商平台,通过信息化如网络直播、网红经济等手段开拓市场。利用现代物流、冷链体系推进形成肉牛及产品销售网络。

(七)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健全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免疫无口蹄疫区运行管理,健全完善强制免疫、监测预警、动物卫生监督监管、应急管理四大体系。全面落实程序化免疫,规范养殖档案,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加大交易市场、屠宰场、进出省域卡点的动物卫生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引种报批程序和引畜检疫规定。以口蹄疫为重点,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外来病防控,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强化结核病、布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净化,建立常见病快速诊断技术平台,做好常见病的防治。建立健全肉牛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管理体系,深入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大“鼎e鼎”牛羊追溯系统的推广应用力度,强化肉牛及产品质量安全日常检测,建立和完善可追溯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确保实现“千万头肉牛工程”的目标任务,省畜牧业管理局制定了本规划,实施专人负责、专门机构组织的群主制机制,负责全省肉牛产业集群规划实施的综合协调、指导督导、情况调度和信息反馈。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本地区肉牛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清单,逐级细化、层层压实,将任务分解到县市、乡镇、村屯,采取务实有效措施,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二)强化*策扶持。省*府制定出台了《吉林省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十条支持*策》,安排一定比例资金,支持肉牛种繁育体系建设、基础母扩群增量和秸秆饲料化利用等。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肉牛产业发展*策资金,支持肉牛产业化项目建设。积极谋划项目利用扶贫资金和国绩资金,发展肉牛产业。推动由*府和龙头企业共同出资设立肉牛产业基金,放大*策性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肉牛产业集群化发展。依托全省“*银保担”联动支牧联盟,组织省内各银行、保险、担保、基金等金融机构牵头,帮助肉牛养殖加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家庭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解决融资“瓶颈”问题。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肉牛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增强产业发展内生活力。

(三)强化科技支撑。依托省级科技强牧联盟,组建肉牛产业科技联盟,推动创新模式的应用,加快建设肉牛大数据平台,启动以“吉牛云”为核心的肉牛数字化促进行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加强技术联合攻关。集成推广10大技术、10种模式、10项标准,不断提升肉牛产业科技贡献率。依托省市县三级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通过科技下乡、现场指导和集中培训等方式,加大对养殖场(户)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科学饲养管理水平,实现效益最大化。

(四)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新媒体资源,大力宣传肉牛产业集群发展*策和先进典型,树立正确舆论导向,营造全社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吉林省肉牛产业集群ldquo十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