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刊头题字姚景林第期
端午随想□刘晨雷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由于我国南北方的生活习俗不同,在南方,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北方人则挂葫芦,吃荷包蛋,采艾蒿,吃发面包子。还记得小时候,妈妈会在五月初一这天买回来彩纸,五彩线,把五彩线系手脖上,好养活,不得病。然后领着我们哥俩手工折葫芦。妈妈心灵手巧,会折两个角的,四个角的,我和弟弟粗心大意,只会折两个角的,而且也是稀里糊涂的完成。葫芦折好以后,妈妈用剪刀把彩纸剪成细细的长条,把各种颜色的长条卷成一个小卷,用针和线缝好做成葫芦的穗子,穿过葫芦留一根长线,以便把葫芦系在树枝上。到了初四,爸爸不管工作怎么忙,都会抽出时间,带着镰刀到家附近的小树林里砍下一些带着绿叶的杨树枝拿到家中。我们哥俩则把准备好的葫芦用那根长线系在树枝上。大点的葫芦一个树枝上系一个,小点的葫芦一个树枝上系两个。系好后,爸爸就会拿起凳子,站在凳子上把系着葫芦的树枝插在门上面,窗户上面的缝隙里,凡是有门窗的地方都插一个。想一想当时的场面吧,绿叶下五颜六色的葫芦在微风的吹动下翩翩起舞,那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听老人讲,挂葫芦是为了接天上洒下来的药,祈求家人健康平安。当时家里养了很多鸡,五月初一这天鸡下的蛋妈妈会做记号留起来,等到初五这天给我们做荷包蛋吃,说孩子吃了一年肚子不疼。当然这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也许是当时家里条件困难,攒到初五才可以大吃一顿吧。
初五的早晨,我和弟弟早早的起来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去壕沟边采艾蒿。回来后会分给没有出去采艾蒿的左邻右舍一些。把这些艾蒿系成一辫一辫的,放在阴凉的地方晾干。到了夏天的晚上,拿出来一辫挂在室内点燃,据说初五采艾蒿是驱病辟邪的,但我更觉得它驱蚊蝇的效果更好。毕竟那时候没有蚊香一类的杀虫剂。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啊。那个时代家家经济条件都不咋好,买不起肉,所以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生豆芽,用来做包子馅。豆芽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长好,所以妈妈提前就得把绿豆用温水洗净泡水,然后每天换水,过了三天就发芽了,这时候不再添水,把水倒掉,用盖子盖在豆芽上面,然后用石块压住盖子。到了初五豆芽就可以做包子馅了。初四的晚上妈妈就把面和好发上,初五早晨就开始包豆芽馅包子了。一锅热气腾腾的发面包子出锅,那诱人的香味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吃起来就是无法比拟的人间美味。虽然现在条件好了,各种馅料都有了,但是还是忘不了那豆芽馅包子的味道。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端午节已经不再分大江南北,浑然变成了全国一体化的节日。每逢端午,各种馅料的粽子都有,色彩缤纷各式各样的现成的葫芦取代了手工折纸,飘着香草味道的漂亮的荷包,五香茶叶蛋……
几十年的时间,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已经走上了小康之路。承载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意义的端午节,不仅仅会在衣食生活方面有较大的改善,更会在文化内涵方面融入更丰富的民族元素和时代特色。我们的端午节将会过的更有意义。
刘晨雷
吉林农安人,年毕业于农安师范学校,年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一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
咱们村
年2月11日创刊
咱们村地球村-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无论您来自北国的小镇,还是南国的边陲;也无论您是生在东海渔乡,还是西漠村庄;无论是身在天涯海角,还是远在异国他乡,《咱们村》永远是您温馨的港湾;拿起您的笔,述说一下乡情、乡音,描绘一下家乡的美丽,讲述一下温情的故事,回忆一下曾经的难忘……编辑孙青艾
《咱们村》编辑部投稿邮箱